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近年来,吴中区木渎镇香溪社区以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努力践行社区“自治+组织实践”“法治+文明实践”、“德治+文化实践”的香溪“3+1”工作法,打造“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的社区治理模式,全面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三治融合”新格局。
【任务措施】
(一)自治为本,治理有力,用自治架起“喜鹊桥”。香溪社区正确把握“墙门意识”浓厚等现状,紧密结合“网络+网格”“村民+自治”的管理模式,正确把握“屋里、邻里、片里”的百姓生活及交往特征,因地制宜地融入社区自治工作中,成立了由社区老党员、居民代表组成的“香溪议事团”,对与辖区居民息息相关的事情进行民主决策。一是示范引领。社区推选出30户威望高、家风家训好的文明家庭为“自治示范户”,以“就近就亲”为原则,平均每示范户覆盖和带动影响5-8户村民(居民),充分发挥“示范户”在化解邻里纠纷等工作中的作用,让他们相互走的进家门,拉的下家常,切实发挥好沟通纽带作用。二是自我管理。香溪社区率先在木渎镇农村片区实现垃圾分类“撤桶设点+三定一督”全覆盖,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专人引导”工作模式,在充分做好前期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基础上,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了2名分类引导员及10余名村民志愿者共同参与,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
(二)法治为纲,治理有序,用法治建好“闻宣室”。香溪社区以居民法治需求为着眼点,以社区法治文化为着力点,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一是搭建平台。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为社区4大工业园、100多家企业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形成“20分钟法律服务圈”。二是送法进家。拓展有线电视功能,共计投入300万元,每年维护70余万元,将法治文化宣传、基层社区管理、信息发布管理、治安监控管理等六大职能整合在一起,实现地图关联和可视化管理。三是主题宣传。针对辖区居民实际法治需求,社区阳光普法志愿者团队通过“送法上门”“摆摊设点”等形式,开展金融风险防范、反电信诈骗、民法典、宪法等宣传活动,同时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将法治文化融入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中。四是建设阵地。在小区内部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搭建学习讲堂,依托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讲座等活动。邀请辖区老党员负责社区黑板报,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LED显示屏等载体,定期宣传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让居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德治为魂,治理有效,用德治整合“乐助站”。社区以整合资源为抓手,设立互助帮扶站,充分依托共推共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打破原先志愿者队伍壁垒,重新组建16支独具香溪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一是开发文创产品。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苏州科技大学狄野导师志愿团队联合开发“石家”老字号文创系列产品,将所得营利全部惠及辖区百姓,2020年社区人均分红14300元。二是建设乡村文明讲堂。重塑“孝亲义和”文化:“孝”即爱集体爱长幼、“亲”即亲爱家人、“义”即担当奉献、“和”即守望相助,共计开展300余次学习活动,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三是搭建非遗工作室。整合4位“90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社区开办工作室,挖掘法治元素,将传统文化、法律知识传入社区。
【特点和效果】
一是突出自治的核心地位。围绕社区治理的堵点、痛点、难点,发挥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突出乡贤人才的“示范效应”,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民主协商机制,真正推动群众做民主法治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探索“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的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
二是突出法治的保障作用。通过“水韵香溪”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等载体,打造“互联网+”学法微平台,让新媒体成为群众学法的快捷平台。依托社区法律顾问,开展社区公约专项梳理行动,开展“宪法团扇创作”等特色活动,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参与网格治理,充分发挥本地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和热心公益的非本地户籍人员作用,进一步增强法治的接受度和满意度,畅通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建设渠道。
三是突出德治的熏陶功能。深入开展“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家规家训征集、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统筹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平台,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善治,促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苏州市“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