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近年来,徐州市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构建“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有力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法治底色。

徐州市“四位一体”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任务措施】

(一)大力实施“党建+”工程,不断厚植党建统领优势。一是深入推进“全面覆盖”。实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扩面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动党组织有效嵌入新经济、新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单独组建率全部达到100%。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融合共建工作体系,全市69个街道“大工委”和718个社区“大党委”实现全覆盖。启动村级党组织和“两委”成员综合分析研判,大力推动村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全市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比例从42.7%提高到73.5%。二是深入推进“全面加强”。召开全市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动态清零”现场推进会,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部整顿完成。针对没有村部、村部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村部年久失修属于破旧危房的“三种类型”村,完成486个新建和改扩建村部。三是深入推进“全面融合”。把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起来,切实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贯穿于民生改善各方面。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中心户为纽带的“10×10”组织体系,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工作,引导“党员中心户”当好宣传员、服务员、协调员,全市共设“党员中心户”1.5万个。大力推进网格党建工作,共设立网格党支部3587个、网格党小组1万个,网格党建覆盖率达100%。                

(二)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强化德治教化作用。一是持续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试点引领、全域推进,着力构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成立运行文明实践中心11个、文明实践所162个、文明实践站2576个,推出常态化服务项目8200多个,推动形成文明实践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二是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认真抓好文明城市复检工作,加大县域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力度,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注重发挥政策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高质量推进《徐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起草及后续立法进程。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研究出台《徐州市移风易俗推进办法(试行)》,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文明风尚,各种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三是持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做大做强志愿服务力量,市、县两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全部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各镇村积极发动群众互帮互助、共建共享,全市累计组建志愿服务队5000多支,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9万场次。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两个一”工程,从具体事情入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每月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集中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先后推出“党员妈妈”“希望田野”“四点半课堂”等一批群众欢迎的活动,使志愿服务活动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口碑、聚起了人气。                

(三)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一是加快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各地制定了村(居)民委员会候选人资格条件和村(居)民委员会候选人联审制度,从源头上为民主自治奠定了基础。广泛开展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学习,规范村(居)干部缺位补选工作,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劝退不符合要求的村(居)干部357人,依法补选了553人,切实净化了村(居)民委员会队伍。推广“邻里自治”“院落自治”“村民小组自治”等“微自治”形式,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加快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深入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在城市社区全面推开的基础上,逐步向农村社区推广,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口清导办、全科式服务”的社区服务新机制。各地因地制宜搭建了“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有效畅通了居民意见建议及投诉处理通道,实现了政府与居民零距离沟通。开展全市城乡社区办公场所“牌子乱象”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强力推进“社区万能章”治理,进一步明晰镇政府(街道)与自治组织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范围,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三是加快培育壮大社会组织。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家庭等群体,重点培育特定群体服务社会组织,积极发展文化团体、治安防范和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不断做大社会组织规模。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简化登记程序、降低登记门槛、简化验资手续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登记管理服务。目前,全市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3931家,其中登记注册社区社会组织4048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9883家。                

(四)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不断夯实法治社会根基。一是强化网格基础建设。科学做好网格划分,制定《关于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一张网”“五统一”要求,累计投入网格专项资金2.76亿元,形成10840个网格,组建由2.6万名专兼职网格员组成的基层网格队伍,实现了网格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强工作阵地建设,建成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11个县区板块、165个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二是强化网格实战运用。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工作,全市8169名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向基层网格下沉,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万件,提供法律咨询1.8万次。实施“金融进网格”,全市69个建行网点建成“网格驿站”,1400多名建行职工担任金融网格员,做好金融风险排查化解。全市2.6万名网格员累计巡查走访群众1080万人次,发现有关疫情防控线索1.2万条,化解疫情相关矛盾纠纷1.7万件,为隔离人员及特殊人群提供各类生活服务17万次,守住了社区防控的关键阵地。三是强化网格智能治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推行“网格+互联网”服务管理模式,在全市政务云基础上建设“政法云”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平台建设,按照“统分结合、各有侧重”的原则,市级建成了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县级建成了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联动指挥平台,网格员利用手持智能应用平台终端开展信息采集、网格巡查、事件报送,形成了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的闭环流程。全年网格事件办结率达100%,平均办结期限2.7天,其中88.7%处置在镇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特点和效果】

(一)“法律顾问” 成为村庄“新时尚”。徐州市打造“多调对接”模式,县、镇、村全部建立矛盾调处中心,行政村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邳州打造490个村(社区)法律诊所,配备了法律顾问,第一时间回应民生法律需求。沛县利用“村、社区法律顾问”为平台,每村选派一名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作为行政村的法律服务联络员,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法律援助咨询服务活动。徐州铜山区通过“法治+庭院”为村民提供就近优质法律服务,如汉王镇紫山村“法治庭院”,内设人民调解室、法治书屋、未成年人活动室、法律服务室、乡贤工作室、民主协商议事室等,群众可在法治庭院内参加法治讲座、观看普法视频,深受群众好评。

(二)“协商议事会”成为村民“顺气筒”。徐州市顺应群众需求,推动“协商议事会”成为法治乡村的“标配”。2020年底,一场议题为“关于梁堂古村落修复开发”的协商议事会议在徐州铜山区梁堂村召开,目的是为了倾听民声、落实民意,共商共议解难题。议事会邀请了铜山区政协、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张集镇协商议事会委员、利益相关方代表及列席代表共计44人参加。最终,代表们高票通过“对梁堂村修复开发”的决定。这只是徐州“协商议事会”发挥功效的一个缩影。

(三)“巡回法庭”成为普法“大篷车”。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服务大局、规则之治、乡村善治、便民利民“四大理念”,引领司法利农、司法便农、司法护农、司法惠农“四大行动”,推动“巡回法庭”开进村,通过现场庭审的方式,更直观地向村民进行普法教育,有力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