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2020年“12·4”国家宪法日期间,北京市平谷区司法局开展了以“弘扬法治精神 共建幸福平谷”为主题的平谷区《宪法》《民法典》情景式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典。

北京市平谷区举办《宪法》《民法典》情景式普法知识竞赛活动

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一是依托“法治平谷”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为期10天的线上知识竞答,共吸引11081人报名,其中10808人参与了答题,答题总人次达69863人次,全程平均正确率84.07%。二是在“12·4”国家宪法日当天,举办“弘扬宪法精神 共建幸福平谷”知识竞答现场决赛,通过对各单位线上竞答的参与人数、平均分、活跃度等数据进行综合考量,选出6支参赛代表队。经过激烈酣战,最终平谷区税务局摘得桂冠。

【重点宣传内容】

1.胎儿继承权

《民法典》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2.《民法典》“自甘风险”规则

例如:小刘参加了一场单位组织的足球比赛,和对方球员发生规则范围内的碰撞,导致脚踝骨折,因为对方非故意且无重大过失,依据《民法典》确立的“自甘风险”规则,小刘就不得请求赔偿。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3.《民法典》“高空抛物”中物业的法律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因此,若物业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应承担责任。

4.《民法典》“居住权”

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民法典》物权编设专章对居住权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二是居住权无偿设立,自登记时设立,不得转让、继承。三是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居住权期间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并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5.《民法典》“自助行为”制度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条规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例如,甲在行道上正常行走,结果被身后驶来的一辆自行车撞伤,对方意图逃走,周围又没有摄像头,甲可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在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6.《民法典》中未成年人民事行为的效力

《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或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利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因此,现在经常发生的游戏充值或大额打赏网红主播等行为,对于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效的,可以要求退回;对于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行使不符合其年龄智利相适应的大额的充值或打赏行为的,该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状态,父母可以要求退回也可以进行追认。

7.《民法典》中“亲属”“近亲属”“家庭成员”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条 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

《民法典》中的“亲属”范围相对广泛,并首次明确了“家庭成员”的概念。其中,尤其要注意“近亲属”的范围,因为涉及到民事行为中的代理权限、监护、继承等等。另外,民事中的近亲属范围与刑事中的近亲属范围也有所不同,刑事中的“近亲属”只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8.《民法典》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满70年后,可以自动续期。 《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9.《民法典》“离婚冷静期”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烟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也就是说,申请离婚后,需要在最短31天,最长60天内,由双方亲自到婚烟登记机关申请,才可以领到离婚证。

10.《民法典》进一步规定了收养关系

《民法典》中规定,被收养人的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14周岁以下扩大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养。

收养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借收养名义买卖未成年人。还规定“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并增加规定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以往的收养制度更多考虑的是满足没有孩子的收养人的利益,这次明确了收养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将被收养人范围放宽至所有未成年人,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拐卖和非法送养的不法现象,同时也将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活动趣味性强、参与度高。在线上活动中,参与者以第一视角完成宪法宣誓后进入活动,通过答题解锁“我的祖国(宪法)”“我是中国人(民法典)”“法治保障幸福生活(宪法、民法典)”三个场景后,即完成竞答通关。活动上线期间,共有11081人报名,10808人参与答题,答题总人次为69863人次,全程平均正确率84.07%。国家工作人员、群团组织、社会大众等各类人群参与度高,答题次数平稳上升,收获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二是活动内容兼顾深度与广度。本次竞答活动以《宪法》和新颁布的《民法典》为主要内容,涉及《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居住权”“高空抛物”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涵盖了《宪法》《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等重点内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大力弘扬了宪法精神,增强了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推动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