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七五”普法以来,扬中市新坝镇聚焦法治建设,以培育全民法治信仰为、营造崇法向善的人文环境为目标和追求,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和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五个集聚”为抓手高质量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小镇。
【任务措施】
(一)集聚要素,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精品区。立足“一镇一主题”,开展“一园一廊一河一带一馆一地一区一室”等法治文化阵地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围绕培育红色教育、崇尚法治、以德治村、廉洁自律、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法治+旅游”的方式,将区域法治社会建设实践基地、渡江文化园、新治村道德文化园、乡贤馆、陈履生美术馆、竹器博物馆、汉文化博物馆、扬中剪纸体验馆、宿予主题文化民宿、梓阳植物园、云标果园及乡村艺术之墙等特色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全力打造镇域首条法治文化精品旅游线,策应扬中“长江生态旅游岛”建设,大力发展文旅新坝,促进乡村振兴,走强村富民之路。
(二)集聚人才,打造法治文化产品研发区。发动社会文化力量和社会组织,建立由文学文艺工作者、书画爱好者、民间艺人等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者组成的专兼职法治文化人才队伍,每年创作开发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成立鼎新法治文化推广中心,以水墨画诠释“社会组织之家”定位,汇聚书画、诗词、纸艺、版画、摄影、文艺、影视、推广八大资源,已吸纳15家社会组织入驻。利用版画、剪纸等非遗制作技艺融入法治元素研发法治文化作品,依托宝晋诗社、红枫翰墨园等团体,围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等法治书画、诗词、剪纸等书画类作品500余件。
(三)集聚力量,打造法治文化活动特色区。深入开展法治文化惠民行动。突出“德法同行”“德法相伴”主题,举办村规民约专项梳理,建立善行义举榜,弘扬公序良俗,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依托元旦、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庆,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和专业法的宣传月(周、日)等节点,广泛开展“奔跑吧 宪法”“致青春 益起来——绿色骑行活动”“德法相伴粽孝传情”“扫黑除恶法治书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同时,根据个性需求、问题导向量身打造“诚信公信”“送法下乡 暖企惠民”等法治文化活动,创作出《四大才子说政法》《治家格言》《天总是蓝的》等法治文艺节目,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
(四)集聚治理,打造法治文化实践样板区。坚持法治创建“一盘棋”,以法治镇建设为抓手,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坚持自治基础、德治先导、法治保障,将法治建设与党建、廉政、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党员标兵”“道德模范”“最美家庭”选树和“传承好家风家训家规”等活动,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和特色示范点,深入实施“学法中心户”“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制定完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考核等工作机制。建立诚信守法户档案,引导居民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镇14个村社区创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家,其中新治村2018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树立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先进典范,丰富了普法工作内涵。
(五)集聚创新,打造法治文化传播矩阵区。推进精准普法、智慧普法、互动式普法,创新普法形式载体,加大新媒体普法力度,增强普法工作的渗透力、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中国新坝”微信公众号开辟“新坝法治说”专栏,打造网上“云”游馆、“云”学校、“云”服务,开展法治文化特色小镇活动推广。同时,注重线下线上相结合,协调镇域内 50 家户外媒介、商场屏幕,定期集中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展播,依托“法润民生群”,提供法治资讯、以案释法、法律咨询等服务,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法治文化矩阵传播。
【特点和效果】
一是基层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充分用好挂钩律师、法律明白人、学法中心户等资源,积极参与村民矛盾纠纷调解、村域重大事务等活动中,发挥法治保障基层治理的作用,村居邻里关系、社会治安等方面不断改善,群众参与民主法治创建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不断增强。
二是乡镇法治氛围更为浓厚。镇域范围内法治文化阵地随处可见,彩绘墙上有法,草坪地上有法,百姓大舞台上有法,百姓散步的河道港边上有法,法治文化呈现到村头埭尾,植入到百姓心中,实现了“抬头见法、低头学法”的良好局面。
三是百姓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整合乡镇普法力量,组织文艺队进村下乡开展 “法治文艺村村行”“法治电影巡回展”等主题活动,结合春节、元宵节、劳动节等重要节点开展“一月一节”主题普法活动,举办了“诚信公信”“盛世法典”等大型法治文艺演出,用法治文化丰富百姓生活。
四是绿色生态环境更加美丽。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将法治 + 旅游 + 生态相融合,大力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美好生活 德法相伴”等主题活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用法治理念引导村民绿色生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乡情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