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18年以来,九江市普法办选取100个市直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与主城区社区(村)结对,明确市直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创建主体,出资在社区(村)辖区内车站、大型商业综合体(超市)、学校和生活小区(村),通过建立法治宣传电子屏、法治文化橱窗(长廊)、法治雕塑、法治书屋(法律图书角)、法治讲堂、法治文艺活动场馆等多种形式,打造法律法规主题车站、主题商超、主题学校、主题社区(村)。自2018年起开始创建,在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建设100个“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达到市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都有法治文化元素的目标。九江市自2019年起将创建工作纳入全面依法治市建设体系,从规划、资金、奖惩上全面进行督导,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活动质效。
【任务措施】
(一)升级法治文化理念,达成法治文化创建新共识
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迄今为止最公正最客观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实践的观念形态反映与表达,根植于法治实践又反作用于法治实践,对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法治文化阵地是法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发挥着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作用。从九江市来看,由于受旧有普法理念、普法机制、普法经费的限制,主城区法治文化元素稀少法治文化氛围不浓,一直是普法宣传的短板。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实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如何提升法治文化建设质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治文化的需求,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之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普法理念,升级保障机制,把法治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从推动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和企事业单位“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入手,激发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普法共鸣点、找准普法发力点、定位普法落脚点,提出开展“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工作,把普什么、谁来普、怎么普落到实处。由于这项工作时间跨度大,既涉及创建单位,又涉及车站、商超、学校、社区(村)等创建点,还涉及城管、物业等职能部门和管理单位,必须系统推进才能保证深入持续开展。我市依法治市办研究,决定自2019年起纳入全面依法治市建设体系,从规划、资金、奖惩上全面进行督导。
(二)破解法治文化建设瓶颈,形成法治文化创建新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在不同会议、场合和时机对“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进行部署和检查,有效提高了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活动的认识和认同,保证了各创建单位组织工作到位有效。
二是严密组织,部署到位。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将“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市委依法治市办将活动列为年度考评工作,使得“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在各个参建单位能够列入日程,摆上位置。市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连续三年出台 “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年度创建方案,按照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市文明城市创建挂钩帮建情况,分年度分批次安排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确定在哪里建、由哪个单位建,并明确建设单位最低投入资金。建设单位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创建工作,明确一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负责提供宣传内容。创建点明确一名责任领导和联络员,负责提供创建场所、施工条件及其相关工作,确保建设工作上下衔接,责任到人,不挂空档。
三是搞好对接,培训到位。召开由创建单位、创建点和区普法办参加的对接会,布置《“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实施方案》,明确每个建设点要建有核心法治主题文化景观,要以宣传《宪法》和本部门(单位)应用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民法典》、当前中心工作内容。将创建双方的责任领导、联络员和区普法办的责任领导、联络员汇总成《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创建对接表》,把创建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以会代训,用PPT演示进行直观培训,展示优秀法治文化阵地作品,让创建双方快速理解创建形式内容。
四是加强指导,监管到位。要求创建双方共同谋划创建思路,由相应设计施工单位形成设计和施工方案,签订施工合同。各区普法办负责本区内建设工作的协调调度,加强过程督导,参与筹划、设计、签约、报审、施工、验收环节。市普法办负责全市建设工作协调调度,按照开工前审核设计和合同,完工后评比“十佳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对建设工作进行质效督察。创建单位在验收合格后,移交给相应的车站、商超、学校、社区(村)使用,按“谁使用谁管理”原则落实后期管理和维护。
【特点和效果】
九江市“一公里法治文化圈”建设工作创新了普法理念和工作机制,提高了阵地质效,为全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一是宪法宣传有形化。大力宣传宪法是普法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我市在“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中把全面贯彻宣传宪法作为首要任务,推进到每个宣传阵地,通过看的见、听的到的表现形式,培养尊崇宪法学习宪法运用宪法的法治氛围,为宪法宣传有形化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是阵地建设精准化。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所、不同时间打造特色阵地,如在社区(村)打造民生主题阵地、在学校打造教育主题阵地、在车站打造交通主题阵地、在商场打造诚信主题阵地。
三是部门(单位)阵地特色化。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制,打造部门(单位)应用法律法规特色主题阵地。如市委政法委打造的政法广场等。
四是阵地建设多元化。在阵地建设中注重融入法德共建理念,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共享阵地,把“三城同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列为宣传内容。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我市完成了100个“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的建设任务,初步改变了主城区法治文化元素匮乏的现状,为50余万市民提供了法治文化滋养,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也为市直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开辟了普法宣传新阵地。“一公里法治主题文化圈”建设工作,还推动了全市法治文化阵地的建设。浔阳区宪法历史档案馆、湖口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九江森林博物馆、瑞昌市防空减灾宣教馆分别获批江西省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浔阳区宪法历史档案馆利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我国宪法发展历程,体验依法治国的奋进历程。彭泽县狄仁杰纪念馆,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与狄仁杰法治思想一脉相承的联系,让参观者一睹中国法治发展的沧海桑田。这些独有资源打造的不可复制的特色法治宣传阵地,释放资源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更大更强的社会效益。此外,瑞昌市的宪法主题广场、法律明白人主题公园,濂溪区的民法典主题公园,永修县的法治文化广场、乡村法治小游园,彭泽县的陶渊明纪念馆、兆吉沟红色教育基地,德安县的义门陈家风文化馆、濂溪区新路岭社区的我与宪法同行主题小区、武宁县王埠村红色传承馆等一大批法治文化阵地和法德共建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潜移默化地为法治九江建设提供了精神引领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