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近年来,方边村从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提升村民 法治文化素养两方面入手, 推进法、德、廉、信、家、孝文化有机融合, 进一步完善依法民主自治管理机制 ,不断强化富民育民利民服务理念,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和谐村 ,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任务措施】
(一)挖掘自治活力,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一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有职党员必有责,无职党员愿担责”工作理念,打造党员服务群众优质平台。创新推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即设立党风廉政监督、村务公开监督、政策法律宣传和民事纠纷调解等10大服务岗位,提升无职党员法治素养,强化上岗履职能力。二是发挥村规民约 “软法”作用。规范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重点加强合法性审查,即程序合法和内容合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 本地风俗习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制定方边村10条村规民约,对外公示,并报民政、司法等部门备档。三是发挥“小微权力”清单监督作用。方边村着力打造阳光政务,解决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1200平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产村融合发展实际,设置司法行政、文明建设、劳动保障、生态创建等8个服务窗口。细化政策类、生活类、事务类等服务项目,并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上墙公示,为群众提供系统化、菜单式便捷服务。编制《方边村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指南》,利用微信、QQ等现代传媒平台向群众公开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释放法治动能,优化法治资源配置。一是法律顾问 “坐堂问诊”提供专业意见。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驻村法律顾问,开展驻点值班和在线法律服务工作。对情况复杂、电话咨询中难以解答的问题,约请咨询人到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当面解答;对来访人要求提供法律服务的,根据具体情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来访人告知其应提供的相关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报区法律援助中心。2020年以来,接待各类咨询超过30人次,受理援助案件2起。二是法律明白人送法上门暖民心。设立议事室、群言堂, 搭建起群众与党员干部的沟通交流的平台,汇聚民心、畅通民意。培养16位法律明白人,与“四长”“五老”、法律服务志愿者一起,走进村民家里开展矛盾调解、案件回访、政策宣传等工作。三是线上线下全面升级普法阵地。线上关注“中国普法”“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常州司法行政掌上12348”及“金坛普法”等法治微信公众号,建立“法润民生群”微信平台,定期发布法治资讯,接受群众网上咨询;线下投资80万元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普法于一体 ,占地5000多平米的法德文化广场,设立《法治赋》碑文墙、尚法明德亭、法治宣传橱窗、道德文化墙等法治文化内容, 让群众在方边的特色文化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参与法治。
(三)弘扬德治新风,共谋方边新发展。一是学身边好人,做和睦邻里。注重从村民、党员干部中寻找好人线索, 发掘助人为乐袁顺清,见义勇为陈士贵,孝老爱亲周英仙和 爱岗敬 田松青等先进事迹16个。通过 “身边好人”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等平台,讲述方边村民自己的道德故事,传递文明法治正能量。二是立家训家规,建和美家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按照上级要求,我村制定开展“传承好家训 建设好家风 ”活动的实施方案,把法治文化理念植入家庭、家风和家训中,征集评选优秀法治家训家风36条。三是学新法新规,促和谐发展。加强新法特别是宪法的学习和宣传。新宪法实施后,我村组织开展入户走访活动, 发放《宪法进万家》宣传手册、《宪法》读本超过5000本。 邀请党校老师、名优讲师团和律师,选取宪法中与村民有关内容开展宪法解读专题讲座6次,参加网络宪法在线答题56人次。积极参与“三节四时普法行”活动,认真开展国家宪法日 、宪法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咨询、三句半、戏曲、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宣讲宪法知识,宪法日重要意义等。据统计,近两年在农村集场、特殊纪念日、节假日开展各类法治宣讲、文艺演出超过30场。
【特点和效果】
一是打造党员服务群众优质平台。将学法用法的成效不断放大,实现了从党员个体到全村全员的有效覆盖,“要致富找支部,有困难找党员”已经成为村民共识。
二是设立党群沟通交流便民平台。即设立议事室、群言堂等,记录村民的困惑与需求,用身边真实的案例讲法学法,引导村民用法治思维理性维权。2020年以来法律明白人参与纠纷调解12起,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上访案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是推广德法融合新平台。方边村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通过制定家规家训、搭建道德讲堂、评选身边好人等形式,弘扬德治新风,传播崇德尚法,释放法治动能,营造出了全村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