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三交”普法工作机制分别指的是建立交普法责任清单机制、交普法问题清单机制、交清单消号和普法卷子机制。简单地讲,就是交清单、交问题、交卷子。“三交”机制内容分别是每年对三明市50个重点市直机关制定8类100项普法责任清单,使国家机关普法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根据三明市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要点,在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列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问题清单,下发相关单位深入解决问题,结合普法责任清单施行动态管理;增强宪法意识,促进依法行政,推动依法治市,推动完善三明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工作制度。
【任务措施】
精准细化普法责任清单,查找问题督促责任落实,对问题整改跟踪问效,建立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从而进一步推进工作目标精准化、工作举措项目化、工作考核体系化、工作指导专业化,切实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着力提升法治素养,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普法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进行到第七个五年规划之际,对“谁来普”“普什么”的研究探索已成为新时期普法的一大核心问题。对此,三明市紧紧抓住“七五”普法工作重点,第一时间以市人大常委会形式通过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市委、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并于2017年4月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三明市实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三明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以“交清单”方式建立交普法责任清单机制,对50个重点市直机关部门、单位量身定制8类(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惠民为民、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国家安全、提高全民素养、各行业新法)100项普法责任清单,列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跟踪问效,严肃考评。在立法过程中普法,在执法司法中以案释法,推动各个机关真正把普法责任“扛在肩上”,做到普法责任与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三明市把握“木桶原理”,聚焦“七五”普法重点关注的领导干部、青少年、村(居)民等人群,找差距、补短板,列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交问题”的方式,将问题提交相关单位,并督促有关单位以“供给侧”导向开展普法。五年来,三明市狠抓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关键少数法治素养,共举办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课30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次;印发两万余册《三明市领导干部(公务员)法律知识读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新增设置了22个法律课程,受训学员达2280余人,342名领导干部参加任前廉政法规知识测试和人事干部法规测试;坚持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组织领导干部到市中院旁听案件庭审 7次。狠抓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夯实接班人爱国守法根基,全市聘任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485人,其中中职、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开办“我是小法官”“送法进社区、平安过暑假”“法治初体验”“护青园”“法育未来·护航成长”等各类法治夏令营300多个,4万余名青少年参加;积极培育和推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品牌,大田县“学生带法回家”、尤溪县“法治广播早会”、市十一中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成为我市校园普法品牌,得到教育部、司法部以及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狠抓村(居)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在全市1924个城乡社区全面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建立长腔调普法宣传队、南音法治宣传队、夕阳红普法队,搭建“青年普法志愿基层行”“百名干警服务百村”“巡回法庭以案释法”“巡回检察联络室”等农村法治宣传载体,开设法治学校巡回课堂、法治辅导站;明溪县建立“法律明白人”制度,率先落实94个村每村1名法治带头人,5名法律明白人;清流县在县电视台开设《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专栏》,并在全县13个乡镇建立了乡贤馆,广泛宣传乡贤热心公益、化解纠纷、反哺家乡等先进典型事迹。
(三)评价“七五”普法是否取得实效,不能仅凭制度和文件说话,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切实感受到“获得感”,才是“七五”普法的实效体现。对此,三明市采用“交卷子”的方式,通过对问题整改情况跟踪问效,建立工作考评制度,使普法工作真正落地、落细、落效,促进依法行政,推动依法治市。三明市先后将目光着眼于开展宪法宣传、文明环保宣传、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法治宣传、“三大”攻坚战普法宣传以及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等宣传活动,将普法宣传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创新开展宪法宣誓、宪法晨读、宪法诗歌朗诵等形式,组织实施“12·4”宪法宣传周、“法治的力量”书法展、“守望正义·法润万家”文艺演出等活动,持续推进“宪法进万家”“宪法进宾馆”“宪法进公共交通”活动。每年组织宪法法律知识考试、宪法知识网络有奖竞答活动,全市共19235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宪法法律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在全市组织开展环保专项普法宣传和调研活动,组织生态环境、统战、林业、消防等10多家单位,深入各街道、镇、村,开展文明环保法治宣传活动教育。在全市建立67个民营企业普法联系点工作机制,开展全市民营企业法治培训班,牵头组织全市法治民营企业示范创建活动,在“e三明”微信公众号开设民营企业专门服务窗口,开办民企专栏,提供免费律师线上咨询服务,努力为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驾护航。加大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出嫁女权益保护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尊法守法、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深入开展“法律普及战疫情·法治保障暖人心”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各级各部门通过公众号及其它新媒体推送疫情法律知识问答、警示教育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典型案例等法律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理性看待疫情,增强依法防范意识,减少违犯犯罪。开展“法治护航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组织律师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企业组织调解劳动纠纷。
【特点和效果】
以“三交”普法工作机制为抓手,打通普法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经过不懈努力,三明市普法成效正在逐步凸显:先后建成9个国家级、10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青少年法治教育成果显著,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三明市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称号。普法机制不断创新,利用新媒体开展“平台+部门”普法宣传机制得到了省上的充分肯定,并被省司法厅以简报、会议形式推广。新华网专题报道三明市开展法治教育进家庭“八个一”活动;福建综合频道“新闻启示录”以《让法律意识根植于心》为题,报道了三明市普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