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8月21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克拉玛依市作为自治区唯一进入该名单的城市,成为首批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的地区。
【任务措施】
自2019年7月起,中央依法治国办部署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共有1847个市、县政府自愿申报,经过省级初审、第三方评估、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环节,中央依法治国办最终确定了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40个和示范项目24个,克拉玛依市榜上有名。
“这是中央层面对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高度评价。‘指挥棒’树起法治权威,‘关键少数’起到关键作用。我市以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重点,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部门具体抓,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克拉玛依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设的前提就是科学立法。自2016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制定了5部涉及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石油工业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突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可操作性,注重问题导向和民生需求导向,有力保障了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了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纵观这些地方性法规,可以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发展,服务民生。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成绩非一日之功,克拉玛依市以规范决策程序为突破点,修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落实决策主体责任,切实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三大攻坚战、三项重点工作、改革开放等领域的重要决策,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及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各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得到充分保障。
“小政府、大服务”,一直是克拉玛依市法治政府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从一轮又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各级政府部门不断自我“瘦身”,逐步减少审批事项,同时增加服务“成色”,方便百姓办理政府审批事项。企业开办时间全流程压缩至2.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115个工作日,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均压缩至3个工作日,水电气供暖报装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140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现“无纸化、零见面、零跑趟”的全流程电子化登记注册服务,86.3%的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94.5%的事项可通过网上办理。
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克拉玛依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聚焦“六稳”“六保”,出台疫情期间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的20条措施,实施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服务等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树立了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市坚持从源头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近年来不断深化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切实将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近两年来,开展执法和检查活动7万余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1万余件,确保在每一起执法案件中让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引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转变监管理念,着力解决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检查等问题,克拉玛依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由2018年的210名上升为23名。
【特点和效果】
有“良法”,方能有“善治”。多年来,我市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行政执法更加规范公正,行政权力制约监督更加科学有效,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更加依法有力,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目前,质检系统在9部法律、13部行政法规、196部规章以及300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总局和各级地方质检两局均成立了法治质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部署法治建设重点工作。注重队伍建设,发挥法治建设参谋、助手作用,建立起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和法律专家三支队伍。深化质检“放管服”改革,加强权责清单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开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建立法治质检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评价工作。依法化解矛盾争议,年均办理200余件行政复议案件,综合纠错率在30%左右。构建起完备质检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质检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质检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质检法治保障体系的工作不断加强,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14年10月27日,质检总局命名了全国质检系统112个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