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江阴“四大行动”打造法治乡村建设样本

近年来,江阴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强基行动”“自治同建共享行动”“法治安民普惠行动”“德治育民润心行动”,突出强化融合互动,注重与乡村振兴“四类村”、法治社会实践及社会力量等相融合,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五个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江阴样本”,全面形成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同频共振、共同发力的法治乡村建设态势。

【任务措施】

(一)聚焦政治举旗,把准三治融合总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开展“党建引领强基行动”,全面筑牢基层根基。一是加强领导核心作用。出台法治建设高质量和满意度测评标准,纳入年终党建考核,有效落实“镇街党(工)委—村(社)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先锋驿站党小组”四级党建网格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是实施“1+10+N”党员联户工程。1名党员联户组长,联系10户左右的党员群众,通过“每户记好一本民情日记、每周开展一次群众接待、每月开展一次志愿活动、每季征集一次意见建议”党员联户“四个一”活动,加强基层治理。此工程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三是强化党员示范引领。通过“铁律”“亮身份”“激励”“学习”“中心户”五大管理机制,以及“党建引领微课堂、党徽增色微身份、党群联动微治理、邻里和谐微沟通、志愿服务微积分”党员中心户“五微三促”工作法,引导激励基层党员全面参与法治乡村建设。

(二)聚焦共建基础,提振共治共享精气神。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深入开展“自治同建共享行动”,增强村民参与自治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实现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能当主人。一是建章立制护“四权”。对全市90%的《村规民约》《村民公约》《自治章程》进行法制审查,建立村务公开制,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建立村民议事制,让农民享有决策权;建立民主理财制,让农民享有管理权;建立民主监督制,让农民享有监督权。二是架设村民“连心桥”。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爱心基金会等乡村自治组织,构建其参与、决策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强化共治共享,激发自治活力。山泉村打破“上面做方案下面照着办”的传统做法,先后召开7次民情恳谈会,发动村民参与评议,经过12次专题讨论,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最终形成村级规划,华丽转身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素质优良、村民生活优越的美丽乡村。三是全面管控“微权力”。编制基层17大项67小项“微权”清单,通过村(社)三务公开栏、手机屏、触摸屏、电视屏“一栏三屏”,对依法依规应当公开的事项、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项、村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事项进行公开,做到党务村务见规程、工程项目见流程、产权交易见过程、财务兑付见凭证,实现民主监督由“事后”向“全过程”监督转变。

(三)聚焦法治护航,奏响良法善治最强音。充分发挥法治护航在乡村治理中的兜底作用,积极开展“法治安民普惠行动”,将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全面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工作向乡村延伸,设立社情民意立法收集点,对涉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生态补偿、农村宅基地审批等涉农文件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2018年以来审查涉农文件21件;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向17个镇(街)延伸,严格落实目录网上备案管理制度;推进“一所五站点”建设,将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审查等职能赋予司法所,指导完善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二是深化综合执法。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张清单管权责、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标准管规范、一个网格管治理、一个体系管运行”的综合执法制度体系,由镇街统一行使14个部门下放的766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权限,有效破解基层行政执法治理难题。从2018年3月赋权,综合执法平台共受理各类事件50万余件,实际处置49.9万余件,处置率为99.97%,其中99.4%上报事项在镇村层面化解,形成镇街综合执法“江阴标准”,获评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项目和省政府法制创新奖。三是优化法律服务。建强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队伍,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和“法润民生”微信群,全市243个实体村(社)法律顾问、律师公益服务全覆盖。创新推出“小郎中”法律夜门诊,研发“小霞客”智能机器人平台,智能解答法律咨询3817人次,发布法律信息6000余条。搭建“百律千企”服务平台,走访农村中小民营企业507家,提供精准法律服务280次,强化村级企业风险防控,助力村级经济健康发展。

(四)聚焦道德铸魂,激活文明实践动力源。坚持“塑形”与“铸魂”双管齐下,广泛开展“德治育民润心行动”,以法化人、以德铸魂,夯实乡村法治和自治的道德根基。一是注重道德宣教滋润。坚持把培育讲政治、有品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大力传承江阴精神、炎黄风尚,充分用好道德讲堂、实境课堂、党员微学堂等平台载体,发挥党员干部、百姓名嘴等群体作用,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落地生根,涌现全国道德模范3人,中国好人11人。二是厚植法治文化底蕴。不断深化“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德法惠民活动,持续开展“暨阳法影”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创作推广法治文化作品1500件(篇、部),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8个,无锡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79个,璜土村建成特色法治文化村庄,青阳镇开创乡村法治文化体验空间。三是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积极开展“传承好家训 弘扬好家风”活动,大力培育“信义、乡贤、孝德”文化,广泛动员全市家庭参与“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吴协恩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张纪清家庭获评全国“五好家庭”。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德治组织,将村民共议移风易俗“规矩”纳入村规民约。擦亮“志愿者之乡”品牌,发挥“乡风文明志愿岗”引导作用,涌现出“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爱心妈妈团”等一批优秀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文明已经成为江阴乡村最温暖的底色。

【特点和效果】

通过在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工作机制、方法载体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江阴启示”。

(一)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点亮了法治乡村建设“引航灯”。始终把建强战斗堡垒作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强基行动”,把党的领导有效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的末端,做到“党员干部一面旗,为民办事全天候”,生动回答“谁来领导法治乡村建设”“怎么领导法治乡村建设”“谁来实施法治乡村建设”“谁来评判法治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各村(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大幅提升,为村(居)民点亮了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的“引航灯”。

(二)以人为本、利民惠民激活了法治乡村建设“动力源”。加快法治乡村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共享共建过程。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法治乡村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做到建设思路问计于民、解决问题倾听于民、改进工作请教于民、答卷成效评判于民,让广大群众从便民服务中感受到便捷和公正,从切身参与中领略到实惠和幸福,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使法治乡村建设赢得广泛认可,成为“民心工程”“普惠工程”,真正激活全民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的“一池水”。

(三)创新驱动、评价赋能跑出了法治乡村建设“加速度”。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三难三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今江阴大部分乡村已是:村强民富活力四射、民主管理蔚然成风、崇德尚法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美丽惊艳、乡风民风文明和谐。其中,在全省率先打造的“五个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江阴样本”,《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新华网、CCTV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江阴经验,并在全国、省和无锡复制推广,改革项目获评江苏省政府法制创新奖。2020年4月,《江苏法制报》江苏司法版头条对江阴法治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再次赋能江阴法治乡村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