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灌南县外出务工人员多达30万人,大量儿童在家留守,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地教育的重中之重。2018年,灌南县将留守儿童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基层民主法治创建的重点内容,大力推进“有法童享”工程,通过开展捐赠“享法”书包、开设“享法”课堂、打造“享法”驿站、展开“享法”援助等活动为全县万余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年来,“有法童享”工程为留守儿童开展法治讲座200余场,受理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案件7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律援助123件。
【重点宣传内容】
(一)“享法”书包伴学习。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法治教育意识也比较淡薄,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存在缺失。灌南县通过开展“享法”书包捐赠活动,将法治书本和知识送到留守儿童手中,提升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享法”书包上印有法治标语,书包里装着由县司法局编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和法治漫画书籍、法治宣传产品等。“享法”书包为留守儿童带去书本知识和法律知识,激发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为构建平安和谐的法治校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享法”课堂强意识。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久而久之,极易产生道德行为较差、心理封闭、自卑心理障碍、怨恨父母等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诸多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为此,灌南县司法局联合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教育局等多家单位组成“心心点灯法律宣讲团”,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生活、生理、心理问题开设“享法”课堂,结合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增强留守儿童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享法”驿站助启航。留守儿童在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现象: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针这种现象,灌南县以创建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建立“享法”驿站,设立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和家庭福利工作的儿童福利主任,了解每一户孩子情况,发现困境儿童并帮助他们联系相关部门解决吃饱穿暖、看病就医、上学就业等生存、教育、发展和心理疏导问题。同时,组织司法行政工作者、律师、普法志愿者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前往驿站助教,结合“宪法宣传活动周”“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开展社会调查、普法教育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扩大“有法童享”工程在基层的渗透力和辐射面,为留守儿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四)“享法”援助护成长。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法律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生活中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影响,还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灌南县司法局为全县留守儿童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向留守儿童家庭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走访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提高留守儿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知晓率;为受侵害的留守儿童和涉罪的留守青少年建档建册;开展“一对一结对”法律帮扶、法治教育、亲职教育、心理矫治等活动。同时,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联系沟通,让家长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关爱。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群体针对性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留守儿童又是其中较为特殊且不稳定的群体。“有法童享”工程结合留守儿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校园暴力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留守儿童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基础。
二是活动内容丰富。“有法童享”工程通过组织开展“享法”书包捐赠、设立“享法”课堂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享法”驿站组织志愿者进行助教、开展“享法”援助受理相关援助案件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保障留守儿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活动成效显著。“有法童享”工程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有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据统计,“有法童享”工程开展以来,灌南县青少年犯罪率与往年相比大幅逐年下降,没有发生重大的青少年集体性安全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