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市宿城区探索将“援法议事”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乡村、法治社区建设,大力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群众自治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打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任务措施】
(一)重点培育依法治理主体,夯实“援法议事”之基。遴选参与主体,组建“援法议事”骨干队伍。培育一批合格的“法律明白人”是开展好“援法议事”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制定并印发“法律明白人”培育实施方案,动员村(社区)知法守法、明理尚德的村(居)民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依托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培育“法律明白人”,让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新乡贤和村(社区)工作骨干成为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村(社区)领导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成为村居“法治带头人”,使他们成为法律法规“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传递员”、法治活动“组织员”、法治创建“监督员”、法律援助“引导员”,积极推动全区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二)重点加强村(社区)工作法治保障,铸牢“援法议事”之魂。编制“援法议事”事项清单和流程清单,指导和推动村(社区)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开展工作。健全社区重大决策制度机制,完善社区议事规则,加强法律咨询论证,拓展民主协商渠道,确保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结果合法。高标准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面落实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把村(社区)法律顾问用好用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组织160余名“三官一律”(法治书记)下沉到所驻村(社区)和网格,充分发挥“三官一律”和村(社区)法律顾问在“援法议事”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职能,着力打造覆盖民事、商事、家事、行政等四大领域的非诉讼纠纷化解体系。今年以来,全区188个调解组织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100余起,化解成功率为99%以上。进一步与法院加强联动,通过人民调解入网格、“无讼村居” 创建等载体,引导广大群众、更多民间力量主动参与矛盾纠纷的预警、导引和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重点探索基层治理运行机制,放大“援法议事”之效。以推进“援法议事”载体建设和升级为契机,发挥法治、德治、自治三者乘数效应,不断激发基层自治、自主、能动力量,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创新社区协商议事新形式,每个村(社区)至少成立1个“援法议事”平台,建立完善百姓议事、民情恳谈、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社区协商会议机制,开创基层协商新局面。加强村(社区)监委会建设,全流程监督村居事务决策,建立健全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广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普及,组织开展弘扬好家风活动、民法典集中宣传月、“12·4”宪法宣传周等主题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特点和效果】
(一)拓展阵地建设,提升法治渗透力。将“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相结合,实施法治文化阵地与村(社区)面貌、群众生活互融共促工程,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等提档升级。全市首个民法典广场、宪法主题公园投入使用,运河大桥宪法公园、宿城区季布法治文化广场分别获评第七、八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充分利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法治驿站等阵地,在加强法治文化宣传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打造德法相融的“援法议事”活动点,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勇于突破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开展以来,宿城区一手抓干群法治思维建构,推动村(社区)干群常态学法、议事援法、办事依法;一手抓基层议事品牌升级,突出品牌资源整合、法律服务融合、议事平台聚合,一批“援法议事”特色品牌初见雏形。双庄街道组建“小板凳”志愿服务队,建立小区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和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依托街道“社工先锋、流动板凳、周末有约、爱心银行”四大为民服务品牌开展“援法议事”活动。银河花园的“爱心超市”、埠子蚕桑村的“爱心银行”主要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运行。古城街道依托网格化管理,组织由网格员和警格员组成的社区“挎包服务队”走上大街小巷,深入居民小区,为广大市民提供零距离服务。幸福街道艳华家事调解工作室,发挥社区书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搭建起一座居民和社区党委沟通的桥梁,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先锋岗”。屠园乡坚持群众事群众议,打造“屠园人家”协商议事基地,每月10号为固定居民议事日,目前已商榷解决各类居民自治议题20多个。洋北镇创新社会治理,动员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组建“和事佬”工作站,成为群众“找个说法”的好去处,积极营造好家风、好民风、好村风的和谐村居环境。
(三)强化成果运用,提升援法议事实效。自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以来,宿城区高度重视,将“援法议事”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接属地各镇、街道开展组织推动和宣传发动工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照活动的基本要求,系统梳理总结经验做法,将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具有创新性、典型性、示范性的工作举措、成效,向区委依法治区办报送。并将“援法议事”工作成效纳入法治建设综合考核指标,作为法治督察重点项目,纳入法治县区、法治镇(街道)示范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等考评范畴,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