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大到开公司、签合同,小到物业费、民事纠纷,人一生中的每一个民事行为,都与之息息相关。如今,这部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问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每个人的每项权利,在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法的保护,出台民法典,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
为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活动,切实提高辖区群众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增强辖区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了解,七团党委高位推动,各部门协调联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全领域、多举措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大力营造民法典宣传浓厚氛围。2021年5月至10月,七团以民法典颁布实施一周年为契机,集中“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民法典的宣传,实现以下目标:一是维护民法典权威,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二是提高辖区职工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依法表达诉求的能力。二是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法治团镇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开展“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以来,共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15场次,累计参与群众5500余人次,覆盖基层连队(社区)13个,学校1个,医院1个,印发宣传册500份,其他宣传资料1500多份。
【重点宣传内容】
一是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组织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求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加强团镇普法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精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法治意识、筑牢理论根基,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本领和能力。紧抓青少年普法教育,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团领导干部及机关各部门、社区、连队“两委”、企业、医院、学校等单位赠送了民法典学习读本,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职工群众重点学”的方法,提升辖区群众法治思维、法治意识。
二是深入宣传民法典在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民法典为契机,大力推进法治七团建设,不断提高团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通过广播、新媒体、法治讲座、各类法治宣传活动、法治文化活动等形式,深入宣传民法典的重大作用和深刻意义。
三是深入宣传民法典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新增加、新修改内容,讲清民法典科学界定的权力确认和责任划分。七团以结合民法典提高职工群众法治意识为主题,用贴合团镇实际的易发多发的法律问题为导向,认真组织开展好民法典宣传活动。从团镇现实生活中,例举合同签订肆意违约、欠账不还、拖欠劳动报酬、损害赔偿、缠访闹访等实际现象出发,结合民法典教育职工群众培育法治意识。认清当前团镇普遍存在的: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的问题。一些人越来越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以致每每“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诱发争端的导火索。换句话说,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从职工群众关心的合同、婚姻家庭、侵权责任、继承等各个方面通过以案释法,达到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的目的。
为了切实增强“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实效,七团充分运用公益广告牌、LED显示屏、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七团微信公众号,社区、连队微信群、抖音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民法典》,以图文、案例、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民法典知识,让“高大上”的法条融入到生活细节中去。活动开展以来运用传统媒体宣传《民法典》知识200余条,利用七团微信公众号宣传民法典,借助微信平台方便、快捷、高效的传播特点和功效,打造“指尖普法”新模式,学习人次达4000余人次。同时,七团还聘请法律顾问进社区、进连队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民法典,覆盖率达100%。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构建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格局,努力让每一个人走近民法典、了解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切实增强广大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四是深入宣传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七团以如何防范民事法律风险入手,将常见的民事纠纷进行归类,分为土地流转注意事项、农资购销注意事项、土地施肥、打药注意事项、农产品采摘、销售注意事项、婚姻家庭注意事项、民间借贷注意事项、追索劳动报酬注意事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赔偿注意事项、土地承包户劳务雇佣关系注意事项、放牧、雇佣代牧注意事项、房屋继承、买卖注意事项、诉讼时效注意事项12类问题结合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对职工群众进行讲解,对民法典的条文对照讲解,用职工群众身边的案例,存在的风险进行教育,使职工群众能够学好用好民法典,用民法典来解决自身存在的法律问题。
五是深入宣传民法典蕴含的精神内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对民法典宣传解读、以案释法的基础上,七团注重培养职工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通过宣传,告知辖区职工群众,让职工群众明白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通过宣传,很好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把民法典宣传教育与职工群众重点需求相结合。在宣传教育中,针对职工群众在合同签订、雇佣小工、婚姻家庭、继承、民间借贷等各方面的实际法律风险,结合民法典进行解读,提出防范法律意见得到了职工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
二是凝聚民法典宣传合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联合各科室部门对群众容易发生民事纠纷的方面进行重点宣传,宣传到田间地头、市场商铺,扩大了民法典的知晓率的同时,让职工群众能够依据民法典解决问题,防范民事法律风险。
三是打造民法典宣传阵地。充分运用公益广告牌、LED显示屏、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七团微信公众号,社区、连队微信群、抖音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民法典》,打造民法典宣传阵地,以图文、案例、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民法典知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