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临沂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等形式持续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进程,抓住重点,补缺短板,因地制宜、稳步有序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进档提速,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法治文化创建良好氛围。
【任务措施】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明确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思路。临沂市司法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紧密结合临沂实际,定印发《临沂市贯彻<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出12项具体措施,目标导向鲜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为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型转变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各级各部门突出地方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及时制定符合实际的法治文化建设意见措施,持续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有实效、有特点、有内容、有亮点。
二是编纂法治书籍,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临沂拥有独特厚重的红色历史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深化对沂蒙革命历史、特别是抗日民主政权在沂蒙根据地推行法治建设历史的研究,贯彻好中央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神,临沂市司法局启动沂蒙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书籍的编纂工作,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筹备论证、资料收集、组织编写、文字校对的工作基础上,出版了43万字《抗日民主政权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法治建设》一书,全面介绍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沂蒙军民推行法治建设的探索历程,较为系统深入地叙述了自1940年山东省战工会颁布《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起至1945年8月15日全面抗战胜利,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开展法治建设的辉煌成就。该书的出版,丰富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填补了国内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研究的空白,为推动全市法治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是打造宣传阵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遍地开花。临沂市司法局按照“一村一景,一镇一街、一县一特色”的工作思路,加大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动态考核力度,在全市建立1个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8处省级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68处市级示范基地、4081处村居法治宣传阵地。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等文化阵地遍布城乡、连点成线,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可以领略“法治风光”。其中依托市人民公园建设的市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申请专项资金100万元打造了“法润园”,占地面积约120亩,分为“宪法宣誓区”“依法治理区”“法治特色区”“法制史进程”四个园区,成为我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精品工程,成为临沂市的“法治标志”。
四是用好宣传矩阵,加快法治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临沂市司法局主动顺应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时代要求,努力拓展全媒体时代的普法宣传新渠道。积极利用城市公共资源设施,在城市BRT专线和其他公交线路上投放普发广告,在各类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增加法治内容,拓展了普法覆盖面。积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推出了《百姓调解》《律师说法》《法治莒南》等一批优秀法治栏目,以接地气的形式让市民在收听收看过程中增强法治意识和观念,在全市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建立了以“沂蒙普法”微信公众号为核心、各县区广泛参与的新媒体矩阵,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定期发布普法宣传相关知识信息,同时积极宣传本地法治文化先进典型和有益探索。结合“短视频”方便快捷直观的特点,重点在“学习强国”“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出自编自录的普法短视频,用短视频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普法故事。各县区创作了《高空抛物公益广告》、《民法典公开课》、普法栏目剧《调出来的和谐》、普法短视频《你觉得<宪法>离我们很遥远吗?》、以案释法小视频《还敢闯红灯吗》、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片《问手机》《网殇》等优秀法治文化作品70余部,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展播,提高普法宣传的趣味性和覆盖面。目前,全市共有专职普法网站125个、普法微博170个、普法微信公众号307个、普法客户端35个、普法短视频号210个,新媒体普法影响面不断扩大。
五是创新文化形式,创造临沂特色红色法治文化作品。临沂市司法局深入挖掘沂蒙法治文化资源,把法治植入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用优秀的法治文艺作品推动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在沂蒙大地广泛传播。全市举办法治书画展、法治摄影展、我与宪法微视频、法治文艺展演等法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征集各类法治文化作品3200余件,得到了全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和响应,进一步助推了临沂法治文化繁荣与发展。深入开展法治文化“三下乡”活动,全市254个普法剧团、普法文艺宣传队活跃在普法一线,开展普法柳琴戏、群口快板、二人转、庄户剧等群众喜闻乐见普法形式,深受群众欢迎,开展大型法治巡回演出500余场次,形成了区域有特色、有亮点的法治文化格局。
【特点和效果】
全市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多维度、全方位地加快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营造了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公民法治思维素养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满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是推动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统筹结合。临沂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水如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将沂蒙精神上升到党和国家精神财富的层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按照《齐鲁法治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部署,临沂市积极挖掘沂蒙法治文化思想内涵,融入沂蒙红色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宣传阵地,打造红色法治品牌,提高沂蒙红色法治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
二是推动法治文化与阵地建设有机融合。在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时,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将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宪法、民法典、婚姻法等现行法律有机融合,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形式呈现在法治文化阵地的景观中,推动景中有法、法景融合,形成了“一地一品、百花齐放”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格局。
三是推动法治文化与新媒体相互契合。积极运用新媒体参与度广、自由性强、交互性高的特点,借助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途径,以微视频、微动漫、以案释法文章、直播互动等直观、生动、便捷的普法方式,传递法治声音、讲好法治故事,增强了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推动法治文化内涵与外延协同拓展。临沂市司法局将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纳入品牌建设中,在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同时,更不断丰富品牌内涵,积极贯彻具有临沂特色的“谁执法谁普法”“谁调解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机制,形成全市上下互通、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法治文化创建新格局,成为沂蒙特色法治文化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