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以来,乐平市遵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要求,积极落实法治文化“一县(市、区)一品牌”建设,在加强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德治、自治平台建设。将原本单纯休闲的公园绿地成功打造成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自治、法治、德治”为一体的“三治”文化主题园,该公园以“德法并济”为主题,围绕民众百姓关注关切的法治、德治元素展开宣传,通过开篇、溯源、温故、崇法、尊宪、德治、养廉等九大篇章、二十八件作品的系列演绎,融情于景,寓教于乐,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具有铸魂立人、秉德树人、以文化人和文脉传承等功效的新创举和新方式,是提升城市品味、丰富街区内涵、显文气、有朝气、聚人气的重要载体。
【任务措施】
(一)融情融景,普法无声。在“三治”主题文化公园的入口处,将“自治、法治、德治”三块印章融合一体,集文化标识、主题引领、简介导视、视觉印象四大功能为一体,传递出三治融合的主题意志。“融情融景”是乐平“三治”主题文化公园的最大特色。为了有效展示法治、德治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乐平市专门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法学教授为“三治”文化元素进行把关,并邀请城建、规划、民俗、园林等多个专家对公园品位进行全方位设计规划,依据公园地形走势、景观特点,穿插设置了多形式的浮雕墙、景观小品、主题雕塑、艺术场景等30余件(组)公共艺术作品,形成了“三治”文化开篇、溯源、温故、崇法、尊宪、德治、养廉九大篇章。不论是设计成古戏台形象的长卷史诗,还是以传统建筑斗拱托起的“以苍壁礼天”的玉壁,或是红旗漫卷的尊宪广场,各处景观有机串联、互为呼应,既借物明志、借物警心,又让“三治”内容与园区景色和谐相融,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从而使市民在美好的环境中、轻松的氛围里得到感悟和提高。
(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在绿草红花掩映中,公园内一组经典人物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有厘清“恶税”正税法的南宋翰林学士洪迈、有严于执法“王板法”的明代御史王仲寿、有“明决果断”显公正的南宋御史罗巩、还有廉明善治囹圄空的北宋知县汪路,这四位乐平古代先贤的故事串起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带给人悠长的思索与回味。注重彰显优秀传统文化,是乐平“三治”主题文化公园的点睛之笔。乐平自古民风纯朴,重教重礼,厚德崇文,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德行兼备的地方廉吏与先贤大德,在打造“三治”文化主题公园的过程中,乐平市围绕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要求,注重结合乐平地方文化的融入展示。
(三)市民之家,群众课堂。为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参与度,乐平市在投入300万元建设公园景观的基础上,又筹资800万元,在公园边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融阵地建设、三治教育、市民服务为一体的市民之家,在全方位向市民开放的同时注重培育“帮帮团”等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从而打造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互动平台。在市民之家内打造了一座场所面积为103平米的自治馆,馆内共有8个板块,以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五治”为主线展示街道社区近年来在社会基层治理的一些新做法、新成效。
【特点和效果】
2020年,乐平市“三治”文化主题园荣获第二批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公园以“尊宪崇法、诚铸信仰、尚德扬善、长乐平安”为主题,具有浓郁鲜明地域性、个体性,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互联的多个篇章的系列演绎,突破了传统、立足于创新、融入主流文化,传播亲和力、吸引力、感悟力,成为乐平市城市文化建设“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