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重要基础。 根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和《中共山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关于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1年德州市德城区司法局在全域实施“五大工程”,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任务措施】
(一)高起点谋划,统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一是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将全域推进法治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法治乡村建设。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范畴,同步发力、一体推进。
二是发挥“神经中枢”作用。发挥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的法治建设“神经中枢”作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全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规范法治乡村建设路径。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法治乡村建设一并纳入年度法治建设考核内容,不断提升法治乡村建设质量和效果。
三是协同各部门法治力量。统筹宣传、民政、农业农村、司法、市场监管、公安、妇联等部门(单位)依据各自职能职责,坚持基层导向,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分类指导、协同配合,形成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合力。
(二)高标准推进,全域实施法治乡村建设
一是实施“法治带头人”培育工程。“三步走”全力培育“法治带头人”,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法治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方案》,在全区103个社区中选树“法治带头人”145名,逐级开展法治培训,发挥其在法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打牢基层群众法治基础。
二是实施“全域普法育人”工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动行政执法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进行融入式普法,融入日常执法,融入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宣传宪法、民法典、污染防治、土地承包、劳务用工等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是实施“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工程。结合区纪委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不正之风行动,分阶段深入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特别是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环境污染等重点领域,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执法力度,促进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
四是实施“法治阵地全覆盖”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将法治元素融入其中,实现法治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村有。在有条件的村居,打造各类墙体法治漫画、法治宣传栏、法治灯箱、法治文化长廊等元素相结合的法治文化阵地,使居民能够出门见法、抬头看法、茶余饭后议法,让群众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三)高质量落地,增强法治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一是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在乐缝创意坊所在地丰华社区、南运河遗址所在地耿李杨社区,深挖南运河遗址文化、乐缝志愿服务精神等特色法治文化,依托丰华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法治文化广场、消防文化主题公园等阵地,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精品,带动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同时,对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进行动态管理,对复核保留的全国及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制定电子名片,实现线上管理。
二是不断优化法治乡村治理模式。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四议两公开)为核心,引导居民参与法治乡村建设。实行小微权力公示制度,各村(社区)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涵盖党务、社区居务、财务等内容的社区“小微权力”清单并进行公开,接受社区党员群众监督。牢牢把握换届选举后社区两委班子干劲足、凝聚力强的有利时机,抓实抓牢“法治带头人”和社区“两委”法治教育培训。
三是不断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基层实践。出台《关于加强全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完善自治、强化法治、倡导德治的“三治融合”13项重点任务,推动更多力量汇聚到“治理末梢”。近年涌现出一批优秀法治乡村建设基层实践案例,如“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丰华社区以民主法治带动志愿服务;王村店社区建立社区、村、组三级网格维稳调解网络,2021年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新四合社区的“法德共进”,营造重法厚德、法德并举的良好氛围,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省级“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
【特点和效果】
截至2021年末,全区共建成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6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成法治文化广场2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处,法治文化长廊24个,社区宣传栏317个,村居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治书屋、法治图书室)覆盖各个社区,逐步增强了各镇街、部门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内生力,又有效地落实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以案释法”制度,群众法治观念和矛盾纠纷实现“一提一降”,即:群众法治观念不断提升、矛盾纠纷不断下降,全区法治建设更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