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谈车或者买车的时候,你身边总会有一些自称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来为你传话。而且很多新手司机都被这些老司机抢走了。这些所谓的体验,大多只不过是开了很久的车。他们对那些汽车品牌的固有印象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固有印象:日系车薄?
说到日系车,除了省油,很多人还会给它贴上单薄、不安全的标签。
那么日系车皮薄的标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标注的,又是由谁标注的呢?看下图!
好像是日本人自己干的。开个玩笑,中国有私家车的时候,大家对汽车的认识还很浅薄。开这么快,不结实肯定不够安全。如果强,自然每个部位都要强,像坦克一样好!
不要觉得漫画很夸张,现实中也是如此。
甚至有人从关门时声音的沉稳来判断汽车是否平稳安全。看起来像是技术大亨,好像真的可以通过吹气来辨别是不是黄金。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车身材料强度越高,似乎起到的防护作用就越大。但在汽车碰撞中,重要的是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驾驶室要尽量少变形,而车头和车尾需要充当吸能助手。对于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来说,当然要充分发挥有限的资源。所以,人不是脸皮薄,人厚的地方还是会厚,只是你暂时摸不到。
当然,你要一个“老司机”去学汽车结构设计?不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他们只会假唱,你不听我的会后悔的。
固有印象:德系车质量可靠吗?
“老司机”说德系的皮具操控质量好,很多都是受老捷达和桑塔纳的影响。该车刚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品牌不多,这两款经典车型的故障率和可靠性确实比同期其他品牌要好。所以德国工匠严谨精致追求完美的风格在当时就开始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给人的印象是德系车质量很好。
其实德国人和日系车相比,对汽车车身结构所用的材料并没有岛民那么讲究。他们更喜欢研究汽车结构和强度结构的设计,想用很少的材料做出足够坚固的汽车。但是,德系车的可靠性已经大不如前了。DSG缺陷、断轴的案例比比皆是,所谓的德国品质在德系车上几乎感受不到。
而大部分德系车的血统早已不纯,合资后的德系车更多的是根据国内需求开发,自然无法和在德国的研发相比。德系车的高品质可能只放在进口车上,但是合资德系车的品质确实接近日系车。
固有印象:美系车重且耗油?
以前美系车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大排量、大马力、肌肉车。得益于美国的道路环境和超低的油价,美国人民对直线加速非常痴迷,汽车设计也很“漂亮”,所以重要性是肯定的,油耗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和污染之后,日系车的优势更加凸显,美国人开始走向轻量化的道路。就目前的b级车市场而言,迈锐宝XL的顶配比雅阁轻了39kg,官方的百米油耗甚至处于同一水平。
即便如此,人们对美国汽车的第一印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美国大片看多了。毕竟一想到老范的速度和激情,就很难接触到经济和省油。但是你要认真坚持美国车油耗高,也许特朗普就是想给你一个白眼:爱买不买。
其实没有完美的车,即使是同一辆车,不同的人驾驶也会有一定的油耗差异。注重操控必然会放弃舒适。关注经济,也许你就享受不到开车的乐趣了。如果两者都有,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软妹钱了。就算够了,可能你就是不喜欢这个牌子。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着想。那些给你各种指导的“老司机”,或许可以在下班后手机解锁ofo的时候踩个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