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古代农业
1、耕作方法——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2)汉代以后,铁犁成为牛耕的主要耕作方法;
隋唐时期,屈原犁及耕具的设置;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结合山寨产业;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一直主导着中国古代的经济;
3、土地系统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奴隶社会(夏商周)——“景甜制”(奴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在春秋时期,鲁的“第一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开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评价
一、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抑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抑制土地兼并
均田制(北魏-唐朝)《鱼鳞图册》(明代,确定土地所有权和收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征、地位成就
官办手工业(1)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在大作坊。
(2)产品没有任何成本的流通,是皇帝用的。明朝中叶以前,冶铁一直是手工业的主导:东汉时期的排水;南北朝时期的浇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是由私人经营的。
(2)明代中期以后,供私人消费的产品多于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出现。
家庭手工业产品作为农民的副业,用于纳税和家庭消费。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民间手工业中;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牌:“机器使用者出资,机械师出资,价值按天计算”
本质特征: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阶段发展的绩效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与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橱柜作坊和飞钱出来了;《杨一益儿》;广州外贸口岸
宋朝空前繁荣。商业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城市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著名的商业城镇出现了;文字和文字的流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市:大都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
明清时期,城镇的商业繁荣使大量农副产品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政策。
时间:明清
原因:A、防明初之敌;b、清初,为了应对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没有必要与外国进行贸易;
评价
a、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发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以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启示:A、实业救国之路不可行;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年,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三次大转变(1953-1956年)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十年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956年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任务的正确分析;
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大跃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1961年的八字方针
A.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内容:调整、巩固、丰富和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
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整顿了国民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结构调整
内容: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四川安徽)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年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当前位置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陆
b、多层次——全方位——广视野
改革开放阶段
(1)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