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能的思考者会仔细计算风险,估计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它能在我们继续前行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冷静。
基于底线管理的底线思维是典型的落后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与战略规划、绩效管理、利益最大化、鼓励和反馈等前瞻性思维取向不同,底线思维侧重于对危机、风险和底线的关注和防范,而管理目标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
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发展就像跑步。想要跑得快,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这是战略规划的范畴。第二是不能走弯路,不能摔倒,这是底线管理的范围;第三是动作技术(绩效管理的范畴)、体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精神状态(鼓励和反馈的范畴)的问题。其中,底线起着“最低保障”的作用。同理,在公共管理中,底线思维扮演着与“理想状态”和“利益最大化”相对应的“最低防线”和“危机最小化”的角色。基于这种底线思维的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底线管理和危机管理是明确区分的,相辅相成的。乍一看,底线管理有点像危机管理,两者都关注负面因素和各种变化。但是,底线管理比危机管理更主动,更全球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底线思维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的因素,避免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害,更加注重人所能做的预防措施和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通过减少负面效应来促进发展。
对于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时代来说,加强底线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维取向。中国刚刚进入人均GDP 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验证明,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频发、薄弱环节众多的阶段,底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