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性质

普通民族学考试是中南民族大学为招收民族学研究生而设置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本科阶段的民族学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评价标准为高校优秀民族学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便于择优录取,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

二、检查目标

考察学生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主要流派的基本理论、方法、思想、观点、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本民族的构成、历史、分布、交流、交融等基本知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民族学(包括人类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考察当今中国的民族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该试卷满分为(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2.考试方式为闭卷和笔试。

3.试题及其比例。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解法:3题,每题20分,共60分。

作文: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四、检查内容

民族学通论

一、民族学研究基础知识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2.人类的远祖

3.直立人——真人的样子

4.智人

(B)人类种族

1.种族分类

2.种族的原因

3.种族和国籍

(3)语言和国籍

1.语言的产生

2.语言和国籍

3.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4.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经济和文化类型

1.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2.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3.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4.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二、民族学的起源、研究方法和任务

(一)民族学的起源

1.国家和族群的概念

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

3.西方民族学流派

4.苏联国立学校

5.中国民族学的发展。

(二)民族学在中国的任务

1.中国民族学近期的主要任务

2.中国的民族认同。

三、国家社会形态

(一)社会形态和民族学的研究

1.人类社会形态理论

2.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资本主义生产之前的各种社会形态

1.民族是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种社会形态下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2.原始社会形态

3.奴隶社会形态

4.封建社会形态

(C)亚洲生产方式1。关于亚洲生产方式的辩论2。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和农奴制。

(四)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

2.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公社的残余形式。

3.凉山彝族奴隶制

4.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

5.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制度。

6.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婚姻和家庭制度

1.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群婚及其家庭形式

3.双重婚姻和家庭

4.一夫一妻制婚姻和家庭

(2)亲属制度

1.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

2.亲戚、血统、父母等。

3.亲属制度分类

五、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本质

1.文化的结构

2.文化特征

(三)民族学和文化研究的意义

1.文化和国籍

2.民族学和文化研究的意义

物质文化

1.劳动工具

2.居住

3.吃饭和烹饪

着装

5.交通设施

(5)精神文化

1.思维、语言和民族性

2.教育、道德和法律

3.风俗习惯

4.宗教和宗教信仰

5.口头文学和艺术

中国的民族学与现代化

(一)民族学的应用

1.介绍

3.民族学与现代化

(二)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

1.什么是生态问题?

2.中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

3.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国家繁荣。

4.生态人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三)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1.生产、交换和消费

2.区域经济与全球化

3.经济人类学理论导论

4.城市人类学与民族地区城市化

4.经济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5.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4)少数民族人口。

1.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2.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现状和特点。

3.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

4.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

5.出生、死亡和人口迁移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科学技术

1.教育、科技在实现国家现代化中的作用

2.充分了解我国民族教育和科技的历史和现状。

3.发展教育和科技,促进国家繁荣和发展。

五、书目

林:《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