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的汉语拼音读“”,声母部分为“”,笔画为8,笔画顺序为横、点、左、横、左、点、竖、竖钩。基本释义:古“刺”。
古籍解读:
康熙字典:
《唐韵》 《集韵》 《韵会》七切,《正韵》七切,这个是无声的。《说文》刺,直伤也。从刀光中。《尔雅释诂》刺,杀也。《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买驻军,不卒驻军刺。《公羊传》如果你刺他,你会杀了他。
和《仪礼士相见礼》庶人称刺草部长。《注》刺还是去掉了。
另《前汉郊祀志》刺六经做王者系统。《注》荆棘,取之也。
也《广韵》针灸也。用针刺。
还有《韵会》的刺。
也是《释名》,书名是打白说刺。《後汉祢衡传》建安初,他游历夏洛,到了颍川,怀了刺,却无所作为,直到纹身消失。
又是《诗大雅》天。《毛传》刺,怪就怪。
同样《周礼秋官》,公司捅了三刀,一次通报官员,两次通报大臣,三次通报百姓。《注》刺,消息就定了。
再说一遍,正式名字。《韵会》汉武帝初设刺史,负责巡察周。成帝改牧牧,哀帝为刺史。
《唐韵》755-7900《集韵》755-7900《韵会》七迹切,声钹。戴上它,会痛。《正韵》刀片也是。《增韵》被刺身亡。
也是针。《孟子》刺绣不如靠城门。
并监视它。《史记货殖传》燕王旦遣幸臣长安,问礼仪,刺死朝廷。
又是《前汉燕王旦传》。
也支持。《韵会》平乃刺舟而走。《史记平世家》君色一开始可以刺。
多刺,多嘴。《韩愈诗》,怎么会是嘶嘶声?《管子心术篇》丁宁在乎儿子,刺都刺不住。
再来七次剪切和声音。《韩愈送殷员外序》维度是心,不是刺。《诗魏风》热门作品。《集韵》跟着刀走。习惯使人烦恼,也会犯错误。很刺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