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总说小孩子说话晚是因为他们是“晚说话的人”,“晚说话的人”来自《论语》,意思是所有的贵人都是有思想有修养的,不抢话,不多说话。并不是说婴儿说话晚是因为他们高贵。越晚说话的孩子越聪明。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大器晚成”。其实这种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是错误的。
宝宝一般在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会开始说几句“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话。一岁半,孩子就能认识大部分的称呼和代表理论短句。孩子到了2、3岁,可以灵活地与人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完整的愿望。2、3岁不能说话的,医学上叫语言发育迟缓。
如果家长不确定孩子说话是否晚,观察孩子同龄应该会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否能达到。可以参考以下正常儿童语言发育表。
也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才子佳人,讲得很晚。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据说他三四岁才开始说话。然而,这只是极少数情况。专家表示,这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宝宝两岁之前,说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理解”。如果宝宝能很好地理解大人说的话,那么他的语言就没问题。当然,另一种情况是人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儿童的言语和语言障碍。言语延迟的原因很多,影响孩子言语的原因通常有三个: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家庭原因。
生理因素
比如在家族中是遗传的,有的可能在怀孕或者分娩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也可能是难产时胎儿大脑缺氧,有一些神经损伤,或者母亲有比较高的血糖妊娠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者发音器官异常,就会导致发音异常。比如孩子有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会出现异常的发声气流,发声协调困难,影响发音;如果孩子有听力障碍,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
心理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环境而拒绝说话。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说一些孩子不能说的话。这些不当行为会伤害孩子,让孩子不愿意说话。如果孩子有自闭症,或者智障,或者行为障碍等心理疾病,也可能会让孩子不会说话。
家庭因素
但是,大多数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拒绝说话。有些家长经常说孩子不能说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听,不想说话。也有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者让孩子的发音不是开玩笑,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变得不愿意说话。需要强调的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听方言,周围的大人说的普通话不标准,孩子学普通话可能发音不准,这是很正常的。
晚说话对孩子有什么危害?
首先,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别的孩子可以说不愿意和孩子玩,因为不说话,说话慢。
其次,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上学后,孩子能听懂但不能表达所学内容,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
最后,还会影响孩子后期的智商发育,将来的智力可能会低于同龄的正常孩子。
每个孩子的个体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单纯的语言发育障碍,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早期发现和干预,一般可以改善孩子晚说话的情况。同时,家长要多做工作,提高孩子的口语能力。
注意培养说话意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培养孩子的说话意识。比如对孩子的要求要拖延,尽量让他说出来,然后再给他东西;把孩子的说话和游戏结合起来,比如“你想要什么颜色”、“身体部位表情”、“简单动作表情”。
参与同伴环境。
多带孩子参与到同龄孩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与孩子社交的环境,让同龄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言;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加强语言训练,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鼓励宝宝说话、唱童谣、讲故事。
适当的“听力轰炸”
创设情景,让宝宝观察父母唇、舌、颌的缓慢动作和口型变化,模仿发音,快速反应;利用“听力轰炸”,用词或叠词作为语言刺激;鼓励孩子用声音交流,不管他们的发音有多差。
改变孩子喜欢的游戏模式。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简单句,采取放慢语速、重复、有代表性的理论、循序渐进地与孩子交谈等方法。很难区分幼儿的语言流利和口吃。可以设计一些故事接龙、儿歌、童谣等游戏情境,促进语言流畅。孩子可以读儿歌填一个词,重复频率可以适当高一些,增强自信心。
注意:宝宝出生后,要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和发育监测。一旦发现任何异常,他应该立即介入。如果考虑遗传因素,可以查染色体。还可以进行脑电图、脑部CT等辅助检查,了解是否有颅内病变和损伤。不要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弥补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