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近年来,威海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将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提出构建“四维体系”、用活“四支队伍”、抓好“三大融合”的“四四三”法治乡村建设总思路,努力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相关做法在全省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任务措施】
(一)构建“四维体系”,畅通基层普法学法立体化渠道
一是织密“普法网”,将法送到群众“身边”。针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需求特点,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普法活动。在农村普遍建立普法一条街、村居法治书屋,配备法治宣传栏、普法标语、普法漫画墙等设施,为群众学法提供场所和便利,“七五”以来,全市共编制农村普法宣传栏8000多期;搭建“法律惠农远教音视互动平台”,安排法律专家定期以视频聊天的方式,实现与群众“面对面”互动;
二是激发“兴趣点”,将法送到群众“指尖”。研发《百姓法治宝典》口袋书及配套APP,汇集明理崇德、宪法学习、婚姻家庭、特殊群体、居民生活、创业就业、农业农村、守法维权、党性党规等近50个专题的百姓常见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内容,一户一册,免费发放。同时,导入全市所有法律服务机构、村(社区)法律顾问、学校(幼儿园)法律辅导员等信息,绘制威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地图,引入涵盖3万多条法律问题、1100部法律法规、30万份裁判文书的智能法律咨询服务系统——“法博士”,群众能够即时快速地获取专业法律解答,实现了“人工智能自助式法律服务”。
三是装满“广电包”,将法送到群众“眼前”。依托有线电视网络,乡镇开设村级专属频道,除了将党务村务财务情况公开到户外,开设普法宣传栏目,以视频、图片结合的方式,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树立法治理念。打造“普法宣传网上直播平台”, 通过主题普法线下开展、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融合立体的法治宣传。近年来,开展各类“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法治宣传300余场次,单次活动关注量均达1.5万人次。
四是公开“全方位”,将法送到群众“心间”。环翠区引进政务服务+法治宣传系统,安装到便民服务一体机中,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储存法治园地、党务公开、文化活动等16大类信息,群众到社区,动动手指就可以查询了解社区“四民主两公开”事项,提升了村务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政务服务系统中开设法治园地专栏,融入群众关心的如继承法、婚姻法、征地补偿法等特点法律知识,通过动态报道、以案释法、法治资料展示等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宣传工作,为前来社区办业务的群众及时提供法律知识。
(二)用活“四支队伍”,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用活行政执法队伍,以规范执法促进依法履职。持续规范涉农领域行政执法行为,配合推进农业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理顺执法主体资格,开展执法人员资格审核认定工作。通过案卷评查、网上检查、定期调度等方式,对农业领域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同时,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依托互联网,为涉农领域的执法人员提供30余门公共法律知识课程,确保每名执法人员培训不少于30课时;通过面授的方式,针对农业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规范执法行为的专题培训,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
二是用活公共法律服务队伍,以法律服务维护涉农权益。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发挥包含一村一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在内的公共法律服务团队优势,通过微信群普及日常法律知识,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为村居重大项目谈判、签订重要经济合同和其他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案说法,为村居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起草修改有关法律文书等法律服务,帮助符合条件的群众办理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事项。全市422名村(居)法律顾问全面兼任人民调解员、法治宣传员做法被《法制日报》头版刊发推广。
三是用活法律明白人队伍,以定期培训提高法治素养。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两委”干部法律知识轮训和农村“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建立村(社区)民“法治夜校”或法治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有针对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法律明白人带领村民时刻不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四是用活普法志愿者队伍,以全员参与保障和谐稳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建文明实践普法志愿服务队。全市成立300人左右的普法志愿总队,基层普法志愿者将近20万人,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有效调动公众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三)抓好“三大融合”,营造基层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一是法治文化融入阵地建设。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实施文化阵地拓展、文化精品创作、文化活动、文化品牌和文化传播五大工程,推动法治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融入群众生活,融入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宪法文化阵地全覆盖,目前,全市建有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处,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9处,市县镇村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阵地2760多处。
二是法治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将法治文化与市民书香文化结合,在市民图书馆设立“法律研习专区”,在城市书房增设宪法赠阅角。开展“法治文艺乡村行”系列宣传活动,极大丰富了基层法治文化生活。“七五”普法以来,累计创作法治文化作品400余部、法治故事2000余篇、法治书画摄影1万余幅,全市组建法治文艺团体60多个、演出队180多个,在基层巡回演出法治文艺节目12000多场,巡回放映法治电影1400余场次,观看群众达80万人次,有效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法治的内生动力。
三是法治文化融入特色文化。注重发挥红色革命文化、乳山母爱、文登学等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 包括社会治安、土地山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内容的村规民约成为支部治村法宝,人人自觉遵守,实现德治、法治、自治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治理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经验做法被依法治省办全省推广,走出了一条乡村法治建设的威海之路。全市85%的村(社区)达到“民主法治村(社区)”标准,有36个村获得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特点和效果】
威海市坚持“四四三”高位谋划,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市形成了以“四维体系”畅通基层普法学法立体化全方位渠道、以“四支队伍”打通了基层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三大融合”营造出了基层浓厚法治文化氛围。在全市乡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行为实践成为常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为法治威海建设和“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