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东海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91万。为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下农民群体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近年来,东海县司法局及时更新观念,创新思维。针对农村老百姓法律知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且居住分散等现状,积极探索实践普法新模式,打造“乡土味”普法,将法治宣传教育内容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内容接地气、载体近群众、形式易接受,让农村群众真正感到“管用、够用”,力求法治宣传教育有新意、有突破。
【任务措施】
(一) 说乡土话,让群众愿意听。 “亲不亲,家乡音”,改变以往到农村多是用普通话举办法治讲座的形式,采用接地气的本土方言进行法治知识解读,让法律知识“草根化”的同时,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让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将“乡音”普法模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打造乡音电视栏目《小翟普法》,把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改编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群众通过听看故事学到法律知识。
(二) 走乡土路,让群众愿意信。 在深入农村了解乡村小戏类普法方式深受群众喜受后,及时研发适销对路的 “乡土普法产品”。以本地群众喜爱的苏北琴书说唱为载体,打造“刘培兰”法治书场,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改编成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目前已创作《劝堵》《虐待老人法不容》 《扫黑除恶快人心》 等法治琴书36篇,深入乡村开展琴书普法说唱153场次,深受欢迎。在建设好农村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栏等传统法治宣传阵地的同时,积极利用乡镇干部每月10号、20号召开村民议事会的时机,认真开展法律需求调研及法治宣传活动。
(三)当乡土人,让群众愿意行。 利用进村入户大走访,以 “农村群众需要什么,法治宣传就精准、及时地送去什么”为要求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县内高铁在建设中遇到不少拆迁赔偿问题,法宣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征地拆迁法治宣传;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涉众案件多发,法宣人员就及时把防范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建筑类行业易发欠薪纠纷,法宣人员就带领律师把法律知识送到民工手中,一系列精准普法活动使群众从“愿意听”“愿意信”转化为“愿意行”,让法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特点和效果】
一是找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切入点”。采用接地气的本土方言对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把和老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法治小故事,让群众通过听看故事学到法律知识。方言普法栏目形式新颖、方便阅读、案例鲜活、紧跟时事,有效拓宽了法律宣传的新渠道,使得法律不再是束之高阁、卷帙浩繁的 “大部头”,而是老百姓生活中保驾护航的“贴心宝贝”。
二是找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着力点”。依托县内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水晶、版画、苏北琴书等特色文化,将法治宣传内容与特色文化有机融合 。 由县内法治说唱协会副会长刘培兰创作整理的《刘培兰琴书唱词集》正式出版发行,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特为该书题词。《忠孝礼仪代代传》《十小劝》《劝赌》《虐待老人法不容》等法治类宣传内容收录其中,因其内容通俗易懂,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东海 “全国少儿版画艺术之乡”优势,将法治宣传教育与版画创作巧妙“嫁接”,每年开展法治版画征集活动,在县版画中心设立法治宣传教育展厅,老百姓免费进入参观学习,潜移默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找准法治宣传教育的结合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 “一沉到底”的同时,县局还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农村老百姓从业的特点分类,为农村老百姓垒起了“小灶”,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普法。利用下雨天或农闲冬休时间,开展法治宣传到农户、法治小戏进乡村等活动;对县内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开展律师送法进企业等面对面的互动式教育;对农民中的党团员结合县内村民议事会、党员冬训及平时的党团活动开展阵地式教育;对农村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农民开展“串门走亲戚”谈心式教育等,一系列精准普法活动的开展让老百姓真正感觉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就像庄稼地里下的及时雨,确实“管用、够用”,使老百姓从“愿意听”“愿意信”转化为“愿意行”,让法治的种子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