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20年以来,滕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枣庄、滕州“市县同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紧紧围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总目标,成立滕州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印发《滕州市优化法治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将持续优化法治环境纳入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任务清单,率先成立全省首个“依法治市智慧调度中心”,完善法治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减乘除”综合施策,擦亮法治滕州“金字招牌”,持续深入优化法治环境。
【任务措施】
(一)善做“加法”强化涉企服务,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要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抓顶层设计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管。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修订废止有悖于平等保护原则、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力度。开辟优化法治环境相关规范性文件书面审查建议“绿色通道”,全面清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改革、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推动优化法治环境配套制度“立改废释”。
二是抓关键少数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严格执行“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制,将优化法治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集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普及宣传活动。实施涉企法律政策“直通车”,成立工商联法律顾问团,组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深入企业巡回宣讲,解答相关政策,帮助企业依法维权,按市场规则办事。
三是抓惠企利民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方法,健全完善“法律服务代理”机制,组建由政法干警、律师、公证员等组成的多支专业法律服务团队,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结对帮扶”等活动,深入厂矿企业开展“法治讲座”“法治体检”等活动,提供法律帮办、代办业务。坚持“五心”“五个一样”服务理念,常态化开展“入企五问”,累计走访企业4321家,担任企业法律顾问405家,解决问题815个,为企业审查、修订合同3277件,出具法律意见书1080份,开展法律培训、法治讲座236场次。
(二)勇做“减法”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执法行为直面各类市场主体,要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必须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以落实“三项制度”推进全程上网。全面梳理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落实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开展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权力事项上网运行工作,按月印发《行政执法部门网络运行工作情况通报》,加强对网络运行滞后部门的调研督导,截至目前,已在枣庄市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网络运行系统中录入880余项行政检查事项。
二是以建立“免罚清单”推进“减负降压”。建立行政执法用语标准、流程标准和文书标准,建成行政执法标准体系,推行“教科书式执法”,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免罚清单”机制,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非主观过失或轻微违规,探索实行“首次不罚”“首次轻罚”,让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禁止将罚没收入与行政执法机关利益挂钩,禁止以市场监督、环保检查等理由“一刀切”式关停企业的行为,杜绝一味处罚、一罚了事。
三是以强化监督检查推进任务落实。落实《滕州市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开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治督察,积极解决涉及企业的不规范执法行为,减少对企业的各种干扰,让企业心无旁骛参与市场竞争。聘请20名法治环境监督员,建立全过程督查问责机制及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加大全天候督查力度,认真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推行事中事后监管,严格审核把关“一单、两库、一细则”。发挥“市长信箱”等窗口平台作用,健全“接诉即办”机制,严格督查督办,确保投诉举报事项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三)敢做“乘法”确保公正司法,营造安商惠商良好氛围
“公生明,偏生暗”,司法公正更是如此,只有确保司法公正,才能守牢法治的生命线,进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一是多措并举提供高效能司法保护。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组织召开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题座谈会,多措并举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市人民法院成立民事和商事速裁团队,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劳动争议、商品房买卖、物业合同纠纷等案件实行调解前置,快审快执、难案精办、简案快办,不断提升审判执行工作效率,现已审结各类案件513件,其中15天内结案249件、结案比例达48.54%。市人民检察院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深化“三打”“三治”“三清”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涉民营企业案件立案监督和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以良好的司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家依法经营、放手发展。
二是多管齐下健全非诉讼解决机制。筹建“非诉讼纠纷协调化解中心”,建立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仲裁等协调联动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在诉讼前依法高效快捷化解纠纷、解决诉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成立全市企业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专业第三方介入调解,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帮助企业修复信用。探索实施“统战+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选聘33名党外人士作为特约人民调解员,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涉市场主体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
三是多方参与深化法治化社会治理。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创新县域治理现代化工作“12345”模式,依靠网格力量打造“e呼善应”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平安滕州建设,依法打击侵犯企业权益和企业经营者人身、财产权利刑事犯罪,全市刑事、治安、“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7.6%、27.4%、39.7%,为企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四)勤做“除法”转变政府职能,构筑高效务实便民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实既“管的少”,又“管得好”。
一是着力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等方式优化准入服务,建立宽松便捷的市场主体准入。推广网上业务办理,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应用;压缩审批时限,将法定审批时限压缩三分之一;精简审批材料,在线获取核验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材料;公示审批程序、受理条件和办理标准,公开办理进度;实行“容缺办”和“承诺制”,编制《滕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147个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可容缺受理,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
二是着力细化“负面清单”清理。根据“一单尽列、单外无单”的原则,对现行的不符合规定的准入措施开展“三个全面清理”,进一步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征求意见建议。组织全市35个相关部门、单位,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对2019年12月31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中,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行集中重点清理。
三是着力优化“诚信滕州”品牌。编制出台滕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及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建立联合奖惩机制和红黑名单发布机制、分层分级信用监管机制,加强“一网三库一平台”建设,实现信用系统覆盖到全市各个行业领域、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覆盖到所有经济社会活动。开展违约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对诚信企业、诚信企业家优先提供公共服务。建立“限时清欠”机制,按照“应清尽清”原则,大力清理地方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欠账问题,力争年底前完成所有无分歧欠款清零目标。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悬赏执行公告,依法运用行政性约束和惩戒,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特点和效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滕州市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总抓手,标对表、创新创优、持续发力,不断优化法治环境的精准率、命中率。抬高标杆,补足短板,通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适时开展专项及全面法治督察,及时梳理总结典型经验,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及跟踪问效,对为优化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