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深入推进北京市检察机关“十进百家、千人普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普法需求,2020年9月18日,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携手顺义区金融办、中国银行顺义支行前往顺义区绿港家园社区开展“防范金融风险”主题活动。第二检察部检察官王晓雪以“守住钱袋子  防范非法集资”为主题向5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了专题讲座。

顺义区人民检察院走进绿港家园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重点宣传内容】

1.什么是非法集资犯罪?

答:非法集资不是单独的一个罪名,而是多个罪名的统称。其中比较常见和多发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个罪名,另外还有六个不常见的罪名。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

2.非法集资犯罪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答:非法集资犯罪的典型特征主要有四个:一是非法性,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公开性,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是社会性,向社会公众及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四是利诱性,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3.非法集资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当前非法集资犯罪主要表现形式可归纳为:商品回购模式、委托理财模式、投资入股模式、投资林权矿权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私募基金模式和传销模式等七大类。

4.非法集资危害有哪些?

答:“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非法集资给群众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一是损害投资者利益,使其遭受经济损失。非法集资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使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严重者倾家荡产、血本无归。二是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非法集资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三是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声誉。非法集资往往以“响应国家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贯彻实施,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5.如何识别非法集资?

答:我们在进行投资理财时要做到“四看”:

一是看资质,是否有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应的资质。根据所购买的产品类型,看其实际经营范围与工商执照登记是否一致,如果工商执照登记的经营范围有投资理财的业务,看是否有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与该业务相关金融资质。

二是看回报,是否承诺固定高回报。相关金融管理法律法规都规定不得向投资人承诺固定收益,如果某产品承诺固定收益那么就违反了金融法律规定,涉嫌非法集资。如果收益率在8%-12%,可以用机构产品解释收益;如果收益在12%-15%,可能是民间借贷,但风险很高;如果超过15%,则可信度更低。

三是看项目,是否有真实的投资项目。涉及集资诈骗的犯罪,大部分没有实体项目,往往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发展新的投资人维持自己返本付息的“承诺”,维持公司运营,但也终有资金链断裂的时候。

四是看划转,投资款是否划转到私人或第三方企业账户。

6.如何防范非法集资犯罪?

答:我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投资理财宣传时,要做到“四不”:

一是对高息诱惑不动心,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千万要当心,更不能看到别人发财就眼红,挡不住诱惑、盲目跟风。

二是对老板实力不盲目崇拜,有些老板就是花费巨资做广告、买头衔、搞宣传,用光鲜的企业形象忽悠群众;

三是对官方背景不迷信,在非法集资活动中,某些人假借政府官员名义,编造官方背景,不要被这样的谎话蛊惑;

四是对熟人的热心不轻信,非法集资往往借助传销手段,由亲戚朋友介绍更容易取得信任。对熟人的好心和善意推销,要多长个心眼,很可能“熟人”已经是被装在套子里的人。

【活动特点和效果】

近年来,非法集资类案件呈现高发趋势,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给投资人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投资人为追回“血汗钱”采取不当的群体访、闹访等过激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顺义区检察院深入分析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发案规律,主动走进社区开展警惕非法集资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一是精准普法,良性互动。在开展普法活动前,第二检察部与区金融办进行会商研判,充分了解群众法律需求,选定在投资理财方面防范意识不强、易受高息利诱受骗的老年群体进行针对性点对点普法。在普法过程中,检察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讲解法律规定、阐释投资风险,总结出投资理财的“四看”“四不”,引导提醒群众注意防范,擦亮双眼,谨慎投资,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二是以案释法,生动阐释。在普法内容上,结合近年来办理的商品回购、委托理财等七大类典型非法集资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类型非法集资的不同特点,从利益、跟风、投机等层面分析投资者上当受骗的心理机制,揭示非法集资的严重危害,从而达到预防警示的目的。同时,严守保密纪律,使用已经批准宣传的案例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