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泗阳县裴圩镇和平村是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抓手,创新打造“人民调解+”模式,将人民调解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优化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村内治安指标持续向好,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有力的助推乡村振兴。
【任务措施】
(一)人民调解+综合治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该村坚持以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为抓手,扩宽乡村治理途径,提升综合治理效能,组建由法律顾问、网格员、志愿者、老党员、乡贤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实行“网格、小组、重点户”立体化矛盾包保模式。成立社会治理工作站,将人民调解置入其中,实行调解员“坐站式”值班制度,为群众提供“窗口化”纠纷化解服务。定期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走访死角,发现矛盾问题立即整改化解,不能化解的及时登记上报,并及时对接相关部门协调化解纠纷,提高调解工作质量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能力,极大地维护了当地的和谐稳定。
(二)人民调解+乡风培育,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该村聚焦打造精品法治文化阵地,发挥阵地涵养法治文明功效,整合公园、广场等公共资源,打造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展示墙、法治公园、法治图书室等,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共建共享,把普法工作推到群众“家门口”。依托体育公园建设“人民调解亭”,内置8张法治长椅,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好去处,而且发挥了人民调解阵地作用,让周边百姓有了纠纷都自发到亭子里坐一坐、聊一聊,不多一会矛盾自然消除。着力建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法治宣传模式,打造由法律顾问、调解员、乡贤、网格员组成的法治宣传队伍,以网格为点、小组为线,村居为面,开展覆盖全域的普法宣传活动,组织人民调解员、乡贤网格员共同参与乡村“道德讲堂”、“法治讲堂”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倡导“善行义举”,将《宿迁文明20条》《人情新风“宿9条”》带到课堂上,推广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文明新风,倡导移风易俗、人情减负,让“红白事”简办、勤俭节约、环境保护等文明新风尚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公序良俗。
(三)人民调解+环境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组织调解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环境整治好处,让农村环境管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组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鼓励村民主动对家前屋后环境卫生进行打扫,评选“最美文明人”荣誉,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性。发挥调解员“凝合剂”作用,主动介入矛盾纠纷化解。调解员在村中参与环境整治时,发现了一户人家因为不理解村上最近开展的环境整治工作,阻止镇村工作人员进行拆违工作与村干部发生矛盾。调解员主动承担起自己职责,通过声情并茂、法理结合的积极劝说,使得村民能够理解并且支持村委会开展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地“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更深层次甚至是恶性的纠纷事件发生,促进了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点和效果】
(一)矛盾有效化解,村居更加和谐稳定。通过人民调解队伍的充实,纠纷调解模式的完善,调解活动的定期开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实现基层问题依法办,基层问题基层办。2019年以来,该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三调联动”机制,排查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180余件,化解率90%以上。
(二)弘扬法治文化,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和平村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展示墙、法治公园、法治图书室等场所,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定期组织法治大讲堂,以案说法、以案释理,让法治入眼、入耳、入心。同时该村的法治大讲堂还邀请志愿者结合传统美德和道德,给村民上道德课,引导村民们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三)助力环境整治,村居环境更加整洁。充分发挥调解员“凝合剂”作用,人民调解员参与村居环境整治,对百姓因不理解造成的矛盾纠纷及时主动化解,将群众聚合到环境整治工作当中来。今年以来,该村人民调解员共参与违章建筑拆除、公共土地绿化、小菜园整治等阻碍环境整治工作的矛盾纠纷调处40余件,成功化解38件,有效畅通村居环境整治工作进程,该村人居环境和整体风貌得到了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