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处沁河之源,北魏始名沁源,总面积2549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全县有森林220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60%,位居全省之首,被誉为“三晋大地的香格里拉,近在咫尺的世外桃源”。“七五”普法以来,沁源县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战略为指引,聚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总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奋力实施公共法律服务“五大工程”,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被确定为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联系点,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全国6省142家单位前来参观调研。

沁源县司法局法治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措施】

(一)聚力法治宜居,“法润乡村工程”夯基石

一是法治文化设施处处可见。按照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建成法治文化广场5个,打造法治文化街巷20条,法治文化阵地75个。全县100个农村设立法律图书角、法治宣传栏,县司法局累计赠送法律书籍5万余册,配备涉农法律法规、法律实务指导图书、法制报刊杂志以及法制案例等书籍,图书角每年借阅量不少于13000人次。在村居、社区人员相对集中处的民居墙体,精心嵌入德治名言、法治漫画、法治典故以及道德楷模事迹简介等内容,让“墙体代言”,使“石头说话”,潜移默化中让法治文化细胞植入百姓头脑,起到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二是“两团一队”声音传遍山乡。在原绿茵剧团基础上组建沁源县法治文工团,每年到全县14个乡镇举办法治文艺晚会,每月法治文化下乡,送戏上门,走基层、下农村、进厂矿、到校园,以沁源秧歌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法,累计演出400余场次,“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观念深入民心。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及律师成立“七五”普法讲师团,在农村换届、学校开学、乡镇大型活动等重要节点,开展绿色夜校、“开学第一课”、农民工维权等专题讲座,宣讲300余场,发放各种普法资料10万余份。成立扫黑除恶战地宣传小分队,开展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演出上百场,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与黑恶势力斗争的意识,为依法打击影响村民安居乐业的黑恶势力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

三是指尖上的普法常伴在身。开启“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打造以法治沁源微博、沁源司法微信平台等为核心的融媒体普法矩阵,推出“中镇说法”普法品牌,开设以案释法、乡村法治宣传专栏,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最新农业农村政策、法律法规解读,做到了群众在哪里,普法宣传就跟进到哪里。截至目前,法治沁源微博发布924期,发布中镇说法微信780余期,点击率突破30万人次,关注人数累计突破18000人。法治动漫制作179个,法治短剧编排33台,法治手机短信发送28万条。编印沁源县《农村政策及适用法律法规大全》,堪称农村学法用法的“宝典”,各乡镇领导干部、260个行政村(社区)村干部人手一本,有了一个常伴在身的“法律顾问”。

(二)聚力乡风文明,“法助和谐工程”排万难

一是村村培育法治带头人。整合260名法律顾问助理、27名律师、60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为260个行政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在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五老”人员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村民中,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先后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500余人。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县有村调委会260个,人民调解员850余人,专职人民调解员38名,在各司法所成立调解员党支部,形成了“调解党支部+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村社干部+综治网格员”的乡村法治带头人体系,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层层建立调解机制。建立以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案件调处总枢纽,以乡级调委会为案件调处中转站,以村(居)调委会为案件调处桥头堡的“三级联动”调解机制。建立司法处置机制,实行24×7值班制,全力保证78371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高质运行,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倾诉心声,化解心结,找到法治。县调处中心设立多元调解平台,全县八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驻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办公,调解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近五年,通过主动排查,累计调处征地拆迁、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医疗各类行业性纠纷3715起。

三是件件矛盾不出乡村。全省率先建成县、乡镇、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引导公共法律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村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法律服务体系,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互联网法律服务区、全年龄法律服务区,全县14个乡镇搭建远程服务视频系统,组建人民调解微信工作群,实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同步培训、同步化解,参与化解信访积案180余件,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有效扭转了少数群众讲蛮不讲法、信访不信法、靠闹不靠法、找人不找法等不良风气,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的目标。

(三)聚力有效治理,“三治共建工程”保平安

一是法治治乱,家门口的罪犯不再危险。沁源县司法局创新矫正机制,强化智能应用,大力构建社区矫正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化“三化”管控新模式,连续七年累计636名社区服刑人员未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时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建明、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黄晓薇先后做出在全省推广沁源经验的批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执法经验在中央政法委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推进会上书面交流。

二是自治治本,“村级立法”建起幸福堤坝。沁源县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围绕“四民主两公开”,依法保障和落实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目前,建成全国民主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县级116个,有效提高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乡村治理水平。沁源县充分发挥律师法律顾问的专业服务作用,指导群众建章立制,使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更加符合乡村发展。目前,全县260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制订修订了各具特色、有效管用的村规民约,使“规范做人、规矩办事”日益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德治治心,内生法治家庭新动力。沁源县实施“双百”行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法治乡村和乡村道德一体建设,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充分发挥农村乡贤、道德模范在邻里协调、民情联络、文明教化等方面的工作优势,通过发布招贤榜、民主推选、组织上报、村居考核等形式,选拔出100位有德行、有声望、有才能的长者、贤人带头学法守法,引导群众把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道德评判标准。每年在全县各乡镇农村(社区)选树100户遵纪守法示范户,通过开展沁源县“百佳法户”评选活动,以法治家庭的小气候带动法治社会的大气候。

(四)聚力产业兴旺,“法治护航工程”促发展

一是法治问诊为产业“治未病”。法律服务团下乡调研,上门服务,开展大研判、大调查,通过收集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专题培训,宣讲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确权、食品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讲典型案例,举办法治宣传培训班36期,培训乡村产业管理人员600余人次,帮助乡村各类产业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预案468次,有效预防各类风险。

二是法治体检为产业“把好脉”。在谋求乡村产业发展振兴的过程中,沁源县司法局提早介入,主动靠前,当好法律顾问和法治导航员,广泛深入开展“法治体检”行动,及时对乡村产业的合法性予以评估、审查和全程指导,发挥预警性纠错作用,确保在决策立项之前,将违法性产业拒之门外,护航合法性优质产业安全落地,开花结果。在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夏季草莓、高山蔬菜、黑山羊、食用菌、小杂粮、中药材等6大类乡村产业中,提供专项法律服务2000余次,出具风险提示函和体检报告书66份,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避免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2000余万元,切实为产业落地乡村把好法律关口,为产业助农增收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法律套餐为产业“开良方”。沁源县司法局立足新时代、新需求,打造新产品保障乡村产业稳步发展。推出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四大优惠套餐,亿元项目精品套餐、5千万-1亿项目金品套餐、1千万-5千万项目锦品套餐、百万项目晶品套餐,涵盖公证服务、纠纷调解服务、司法鉴定服务、法律援助服务等八大内容,为乡村产业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切实以高端法律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

(五)聚力生活富裕,“法治扶贫工程”惠民生

一是发放送法进贫困村“免费票”。发放警民连心卡、案例登记卡、法律扶贫告知书、法律扶贫村级法律顾问明白卡、“四送一包”物资等惠民礼包到家家户户;大力推行涵盖免费法律诉讼、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基地就业、免费心理扶贫等十大免费法律服务进贫困村,为贫困群众筑起坚实法律后盾。

二是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建立全省首家法律扶贫工作室,对接省扶贫信息库,把贫困人口基础数据纳入法律援助管理系统,开辟绿色通道,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法律援助申请直接受理,享受“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一站到底”的优质服务,为有需求的贫困户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法律服务,解决了贫困户打不起官司、“因案致贫”的问题。累计为全县的贫困户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8 件,服务金额达18.27万元,惠及全县847户。连续八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专项活动,累计讨回欠薪400万元。

三是搭建法律扶贫“快速道”。组织开展律师、法律工作者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肩并肩”结对帮扶活动,依据扶贫对象的法律服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建档要求,以项目化方式,精心制定落实法律服务方案,分类建立基础工作台账,累计建立84户贫困户法律服务档案,实现了精准法律扶贫。积极响应省政府便民实事号召,下乡坐班为贫困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村民自治管理、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免费法律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累计接待贫困户法律咨询500余次,代书57份,就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起。

【特点和效果】

法治兴,则乡村兴;法治强,则乡村强。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乡村法治建设放到乡村振兴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法治保障。

(一)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发展大局。法治兴,则乡村兴;法治强,则乡村强。沁源县司法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司法为民,把乡村法治建设放到乡村振兴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法治保障,实现了“法治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步提升”的工作目标。坚持“枫桥经验”,科学合理、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治理模式,让矛盾在基层化解、问题在基层解决、隐患在基层排除,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坚持法治惠民,健全服务体系。以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建成187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统一制作标识规范,实现服务内容公开上墙,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基础公共法律服务。整合律师、司法所、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以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平台,全面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法治保障,护航脱贫攻坚。沁源县充分发挥法治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堡垒”作用,建立全省首家法律扶贫工作室,对接省扶贫信息库,把贫困人口基础数据纳入法律援助管理系统,开辟绿色通道,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法律援助申请直接受理,享受“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一站到底”的优质服务,为有需求的贫困户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法律服务,解决了贫困户打不起官司、“因案致贫”的问题。2018年,沁源县成为长治市首个、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县,法律服务的旗帜始终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