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曲阳县柳树沟村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工作案例

曲阳县孝墓镇柳树沟村,位于曲阳县北部浅山丘陵地带,距县城8公里,毗邻382省道,交通便利。柳树沟村为浅山丘陵地形,全村耕地854亩、林地果园410亩、荒山5000余亩。全村总人口483户1285人,常住人口曲阳县司法局单位工作1231人,劳动力763人。2016年整体退出贫困村,现有贫困户7户12人,脱贫享受政策6户15人,贫困发生率0.93%。

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柳树沟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蓬勃发展,群众逐步富裕。2019年柳树沟村被确定为民主法治示范村试点后,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结合村情实际,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但是对照我县《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柳树沟村在法治创建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不能发挥先锋作用。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组织保障,个别村干部认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是软指标,慢工作,在行动上缺乏力度,不愿深入开展创建工作。

二是工作体系不完善。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群众基础,干部与广大群众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信息传递不够迅速,服务管理不够便捷。

三是村民法治意识不强。村民对自身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导致初期产生的一些矛盾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解决,从而滋生出许多信访问题。

四是村民的参与意识不强。村民没有积极性,不关心集体发展,村风、民风、以及治安状况都有待完善。

如何在提升乡村“硬实力”的同时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有效治理,以民主法治打造乡村发展环境“软实力”,是村两委和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协调,2018年柳树沟村被确定为全县“三力三治”(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动力、农村社会组织影响力“三力”联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试点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认真研究,先行先试,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了一套工作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任务措施】

在总结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以加强党建夯实基层基础,以三力三治完善治理模式,以平安建设促进稳定和谐,以精准扶贫拉动经济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1.“三单”“三责”严格管理。对村两委干部,定“激励清单”明确目标要求,强化典型引领;定“负面清单”进行预警提醒,及时通报问责;定“免职清单”一票否决,防止逾越红线。对农村党员开展明岗定责、自愿承责、履职尽责“三责”管理,搭建其积极发挥作用的平台,实行积分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2.“1421”规范运行。对于村基础设施建设、荒山承包、贫困户动态调整、特困低保、村务支出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一听、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即:听取百姓议事会意见建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村监委会全程监督)的模式运行,2018年以来,先后召开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等50余次,真正做到决策民主、公开透明、有效监督。

3.党员发展梯次有序。按照党员的标准和程序,积极发展高素质、求上进、能担当的年轻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柳树沟村近两年培养预备党员3人、积极分子3人,平均年龄33岁。

4.党内活动丰富充实。落实三会一课,健全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坚持每月15日的“党员活动日”与“扶贫日”相结合,组织村干部、党员和志愿者入户宣传政策法律,帮扶贫困群众。

5.社会组织各司其职。通过组建“三会两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乡贤理事会为村务决策提供咨询,为村务工作提供助力。百姓议事会通过民主协商,征集民意。红白理事会在婚丧嫁娶服务群众的同时,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孝道评议团传承孝道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事服务团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构建为民服务网络,电话一打,上门服务。

(二)以三级网格管理为乡村治理提供基本抓手

为实现基层组织与广大村民的迅捷沟通,打通服务管理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共治的主体作用,从2019年6月开始,柳树沟村实施了三级网格化管理。

1.组织结构。根据村情建立健全了三级网格员架构,村支书为总网格长,下设6名一级网格员,由村干部和民政协理员担任,分别负责村内不同地域,每名一级网格员下再设3名二级网格员,每名二级网格员管辖20户左右村民。因男性劳动力大多在外打工,18名二级网格员均安排长期在村、热情负责的女同志担任,平均年龄35岁,实现了工作时间、能力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2.职能定位。网格员主体架构后,工作队和村干部对网格员先后开展了三次业务培训,明确了网格员的职责职能和工作方式,将脱贫攻坚、污染防治、违建排查、矛盾调解、社会治安、信访维稳、信息采集、民生诉求等工作全部融入网格。要求网格员发挥好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耳目,及时发现上报问题隐患和矛盾纠纷;二是喉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三是手足,为分包村民做好服务代办工作。

3.信息沟通。全村建立了两级网格化暨矛盾纠纷排调普法微信群,一是25名网格员和驻村工作队、民调员参加的一级微信群;二是每名网格员与分包农户的18个二级微信群,覆盖到了全村每家每户,为信息传递、服务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4.发挥作用。网格员在实际工作中成效显著:

(1)宣传政策、采集信息。挨家挨户做好了慢性病门诊摸排上报、防贫保宣传、百事服务团发放、清洁用煤统计、劳动力统计等基础性工作。

(2)发现解决具体问题。网格员对辖区内的社情民意和民生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上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近两个月来,网格员先后自行解决了简单民生问题15件,上报了陈年垃圾堆清理、路面修复、外墙塌方隐患等疑难民生问题9件,均在上报3日内妥善解决。以荣誉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极大鼓舞了网格员的工作热情,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3)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通过三级网格员全天候无死角的矛盾纠纷排查,及早发现矛盾隐患,及时引入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在萌芽状态。近期,网格员上报化解了王龙顺和王平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5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微事不出格”。

(4)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网格员作为平安志愿者,被纳入到治安巡防等群防群治综治体系。

5.落实待遇。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作,驻村工作队为25名网格员统一定制了服装,对成绩突出的网格员通过微信红包等形式予以奖励,并积极协调通过矛盾调处以案定补、通信补贴等形式,给予网格员一定待遇。

(三)以矛盾纠纷排调为乡村治理提供和谐环境

1.体系架构。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了以人民调解委员会(共五人)为主体,村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全力协助,镇法律顾问(法官、律师共二人)业务指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

2.制度规范。结合村情,制定了民调委员会工作流程和制度,对纠纷受理、调查分析、依法调解、组织听证、上报移送、司法确认、入卷归档、申请补贴、奖惩措施等予以了细化和规范。

3.技术支持。与网格化管理微信群二群合一,保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有效、覆盖全村。

4.明确原则。(1)平等自愿;(2)依法调解;(3)中立公正;(4)保守秘密;(5)便捷高效;(6)有效衔接。

5.巩固成果。一是规范档案台账,调解过程记录在案。二是制作内容规范的调解协议,有必要的引导当事人申请法院司法确认。

6.做好衔接。一是对法律关系复杂的纠纷,邀请镇法律顾问和相关部门提供业务指导,调解不成的,村民调委员会提出公允的解决意见,上报镇司法所、法庭处理,并积极配合上级工作,坚决杜绝一推了之。二是跨乡跨村案件,村民调委员会逐级移交上级部门处理,并积极协助上级部门的调解、稳控工作。三是对于涉及有关单位,不属于本村调解范围的纠纷,全面了解情况、全力协调解决,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积极引导依法维权。

7.严格奖惩。以案定补;惩戒问责。

(四)以平安法治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发展保障

1.以技防为基础。市委政法委拨付资金,为柳树沟村安装了包括25部高清摄像头的全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到全村主要路口、街道,全天候清晰记录,影像留存30天,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效预防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以人防为核心。村综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村干部、网格员共同组成治安巡防队伍,点面结合,群防群治,全面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3.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在村文化广场设置法治宣传栏,定期更新,聚焦宪法、扫黑除恶、婚姻家庭、民间借贷、治安处罚等热点问题,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二是建立法律图书角,提供普法书籍200余册,供群众阅读学习。三是先后组织法律讲座4次,现场法律服务1次,村法律顾问现场普法,提供法律服务。四是通过两级微信群,实现线上普法和服务。五是通过各类文艺节目和先进评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五)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神支撑

1.坚持扶贫先扶智。一是市委政法委协调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柳树沟幼儿园,填补了全村学前教育的空白。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辍学。三是建设藏书量2000余册的农村书屋,内容涵盖种植养殖、科学常识、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法律知识等,满足村民学习和阅读需求。四是开展专业技术培训20余人次,使村民获得一技之长。

2.大力弘扬孝文化。一是4月中旬承办了孝墓镇首届桃花节暨孝文化弘扬周活动,组织了“孝美桃花”文艺表演、书画家现场创作等一系列活动,推介乡村形象、传播孝道文化。二是修建孝文化雕塑、砖塑、笔画等20余块(个),时时警醒,润物无声。三是组织“孝美家庭”、“孝美庭院”评选,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四是成立孝道评议团,谴责失德行为。

3.用好宣传阵地。一是在村中心粉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3条。二是发掘利用村文化广场、东山休闲景观等文化生活设施场所的作用,提升村民精神层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制定张贴村规民约,为村民行为提供道德规范。四是在村宣传栏制作文化科普常识、养殖种植知识、法律热点问题(扫黑除恶、常见犯罪、民间借贷、离婚、赡养等)系列海报,定期更换,广泛宣传。

【特点和效果】

1.坚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领导带头模范作用。村委会“两委”班子要充分认识到依法治村的重要性,明岗定责,严格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村内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2.充分发挥好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到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才能推动创建工作更加深入的开展。

3.大力开展好法律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的法治素养。近三年来,柳树沟村调处解决矛盾纠纷21件,引导进入司法程序2件,未出现任何信访问题,纠纷隐患全部化解在基层。只有围绕平安和法治建设做足文章,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