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常熟市虞山街道背倚虞山,近傍尚湖,面积为52.5平方公里,下辖35个社区、6个村委会、3个管理区,常住人口20.7万人,辖区主要包括老城区和虞山尚湖风景区,以保护风貌、传承文化、优化生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为主要职能。作为江南吴文化发源地之一,常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城区人文景观汇集,虞山文化流派传承悠久、文人辈出,社会治理水平较高,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才优势。近年来,常熟市从“景、城、人、文”入手,把法治建设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百姓生活等方面,努力探索符合常熟实际的以文化为媒、法治为基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任务措施】
“虞歌法韵”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充分挖掘虞山历史法治文化,传承南方夫子言子的“弦歌之治”理念,以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为主要目标,明确工作定位,汇聚发展要素,注重联动融合,着力打造文化特色鲜明、法治内涵丰富、文明程度较高的区域法治文化集群。
(一)结合“虞·景”,打造法治文化体验新阵地。常熟市虞山街道着力于提升城市风貌和气质,深挖镇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本地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融合点。以“法治+体验”的方式,将法治文化与生态环境、旅游国创相结合,打造法治文化旅游新体验。围绕虞山沿线的法治文化街景、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法治人物,将言子旧宅、虞山法治之旅、翁同龢纪念馆、方塔廉政文化公园、常熟法治文化街、历史法治文化街、税收普法教育基地、法治文创基地、法治驿站等20多处景观串点成线,打造全长20公里的法治体验路线,制作法治文化小镇手绘地图,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2020年结合旅游国创项目,将法治元素充实到环虞山尚湖的“虞山法治之旅”上山线、骑行驿站、旅人驿站,组建综合执法骑行宣传服务队,串点成线,成为一条流动的法治文化风景线。晨练归来的老人、中午忙里偷闲的上班族、黄昏时分的三口之家,漫步于别具一格的健身步道,潜移默化中将法治理念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兴福景区必经之路的寺路街,是常熟市历史法治文化街,以人物石雕、木雕刻画等方式演绎法治典故、法治名人、法治格言,法治景观错落于茶室、面馆、农家乐之中,税收普法教育基地、虞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设施遍布两侧,法治渊源与兴福景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相互映衬,体现礼法合治,更显源远流长。作为城市会客厅一隅,向游客展现常熟法治文化建设的氛围和成果,实现了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嫁接和本土法治文化向外的广泛辐射。
(二)结合“虞·文”,打造法治文化产品新创意。发扬虞山派琴、印、书、画优势和历史传承,汇聚区域内文创产业,设立“和庐”文化和“南苏院”法治文创基地。在“和庐”文化法治文创基地,重点弘扬书画优势,设立法治书画创作室、法治文创研发室,与书画院联合开办“善文墨舞”国学修养和书法成人公益班,组织“金秋雅集——习总书记论法治”书法创作巡展活动。以法治草书为基调,研发包袋、靠枕、鼠标垫等兼具实用性和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深受群众喜爱,并通过文化传播公司销售,推动法治文创产业的发展。在“南苏院”法治文创基地,借助其创客联盟优势,设立“弦歌雅集”法治文创空间和“方圆恬舍”法治沙龙,先后举办“传虞山文化·承一脉芳华”青少年法治文化游学系列活动4期,“律司共建·法治同行”法治研讨沙龙2期,手绘团扇、碑拓等“弦歌雅集”法治体验活动4期,南苏院创客雅集宣传活动5期,将法治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融入百姓精神文明建设。
(三)结合“虞·人”,打造法治文化实践新载体。集聚多元主体,将文创爱好者纳入法治人才队伍,推动法治文化与文创产业融合,让法治文化在人的参与和推动下活起来。线上开展“虞歌法韵”法治文化精品小镇宣传和视频展播,提升法治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举办2020法治文化体验行活动,与妇联、团委、社会组织协作,开展“虞阅书房”法治读书会;依托“虞山线”组织虞山文化游学体验活动,组织“大手拉小手·宪法伴我行”亲子定向赛;开展法治对联、法治风筝、法治灯谜等各类集中创作和展示活动,推动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动法治文创作品的研发、创作、传播市场化。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成立31名律师组成的法律顾问团,落实法律顾问进网格制度,在法治保障下,大力推动基层三治融合。大湖甸村首创24小时诚信自助专柜,与六和评审制度结合,开创诚信教育乡村实践。北门大街院落自治、尚湖中央花园楼道管家,以及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乡贤等参与的“有事好商量”等议事制度遍地开花,充分发扬居民自治的社会治理优越性,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理念。
(四)结合“虞·城”,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路径。依托常熟76.2万块“普法E家”数字门牌,延伸开展智慧法律服务平台,打造网上“云”游馆、“云”学校、“云”服务,开展e键便民法律信息精准推送、e站利企免罚清单即时查询、e家行动家庭普法。同时,注重线下线上相结合,积极宣传法治正能量。开设“虞歌法韵”法治文化精品小镇LOGO和海报创作征集活动,开展锡剧、小品、快板、相声等法治文艺节目创作巡演,在“福地虞山”公众号开设为期半年的“每周学一典”民法典微视频课程,拍摄守护虞山等宣传片和微电影,并协调区域内户外媒介、商场屏幕集中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展播,通过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等载体开展云端推广,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法治文化矩阵传播。
【特点和效果】
一是政治引领、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最根本遵循。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强化公益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活力、创新活力和管理活力,有效增强了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注重系统思维,推动法治文化特色小镇与城乡环境相协调、与社会治理相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补,共建共享空间布局,挖掘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推动区域统筹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建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过程中,充分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文化特色、法治要素,采取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构建模式,全面彰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区域差异化、形态多样化、主题品牌化,不断提升法治文化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