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山东省青州市多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团结领导全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担当作为,多维度、全方面地不断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阳光,市民法治思维素养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该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任务措施】

(一)加快群众和企业办事“速度”。积极推行一次办好改革和无差别受理,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从流程再造着手,由“多窗受理”到“一窗受理”,再到“一次办好”,大幅缩减审批窗口,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无差别受理。聚焦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进一步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在“容缺受理”的基础上,紧扣“便民”服务主线,变部门“端菜”为企业群众“点菜”,精准调研办事诉求,打好“加减乘”组合拳,助推“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信易批工作深入开展。梳理发布“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业务79项,共实现117项材料“容缺后补”“承诺审批”,事项节约材料准备时间5个工作日,为避免群众办事来回跑,进一步实现“一次办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新研发的青州市审管互动平台,通过远程协办、信息共享,项目审批全流程时限进一步压缩,较法定时限提速90%,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二)拓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广度”。该市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系,完成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对改革涉及十三个部门、十八个领域的千余项行政处罚事项的监管责任予以明确。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监督手段,完善行政执法监督队伍建设,从政协委员、律师事务所、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聘任82名行政执法监督员,形成全社会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高效落实,实现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召开全市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权力事项系统试运行工作部署及培训会议,加强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上网运行工作。
    (三)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温度”。构建起市、镇、村三级调解网络体系,集中开展重要时间节点的专项行动。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基层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制度,近年来,人民调解成功率均达到98%以上。成立了由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法治工作的副市长、市法院院长任副组长的青州市行政争议审前和解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青州市行政争议审前和解中心,以行政调解、和解的形式对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软纠错”。
    (四)加大行政执法案件纠错“力度”。不断降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受理门槛,成立由法院、公安局、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以及政府法律顾问组成的案件研讨委员会,对在复议、应诉、执法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分类总结。通过撤销、变更、确认行政行为违法等“硬纠错”手段和调解、和解等“软纠错”手段,严格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持续加大案件纠错力度,有效地督促了行政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五)提升服务群众、法惠民生“高度”。近年来,该市司法行政机关邀请有关部门单位参与线上普法,共推出“午间说法”栏目110余期。制作“与法同行”节目520余期,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以百姓身边事为切入点,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重大节日节点,组织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宪法日等专题“法律七进”活动。积极打造各类法治文化公园,以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积极营造法治宣传环境。近年来,该市打造了弥河湿地、侯王村、南张楼村、南小王村、大关营村、南燕都小区等法治文化公园。
    (六)发掘党政领导干部学法“深度”。近年来,该市司法行政机关邀请有关部门单位参与线上普法,共推出“午间说法”栏目110余期。制作“与法同行”节目520余期,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以百姓身边事为切入点,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重大节日节点,组织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宪法日等专题“法律七进”活动。积极打造各类法治文化公园,以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积极营造法治宣传环境。近年来,该市打造了弥河湿地、侯王村、南张楼村、南小王村、大关营村、南燕都小区等法治文化公园。

【特点和效果】

全市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多维度、全方位地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阳光,公民法治思维素养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青州市荣获首批山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