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寮步镇将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镇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来抓,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总体规划,多举并措扩大基层民主、规范村务公开、提升基层群众民主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2013年,横坑村获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前期,寮步镇30个村(社区)已完成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目标,提前2年完成市委要求的2020年前全市所有村(社区)达到省级创建目标。同时,该镇从四个维度着力提亮法治乡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成果。
【任务措施】
一是提档乡村自治有力度。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落实“一年一检”“回头看”复查工作,出台《关于继续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回头看”工作的通知》,横向把握各责任单位在创建工作中的新定位、新要求,对文档指引、创建细则逐项更新;向村(社区)下发《关于落实寮步镇“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回头看”工作的通知》,纵向组织农村基层对照新指引,围绕创建中的“组织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三大核心内容进行限时自查、限时自检、限时完善。司法分局、社会事务局、农资办等部门指派业务专员组成专项指导组,依托微信、QQ工作群强化各块在线业务指导,并综合往年各村居创建“回头看”评价,合理制定走访表,通过以与班子座谈、查阅档案资料、工作台账等方式对村(社区)进行创建体检。对村(社区)存在的薄弱环节、工作滞后、突出问题,进行现场点评、形成问题清单、通报落实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二次验收;对先进村居进行典型做法提炼并在全镇推广,指导其他村(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对已经取得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称号的单位,并形成整改意见书,对不达标的村(社区)限期整改,弱整改不力,坚决予以摘牌。
2020年度的“回头看”工作已于6月2日完成,累计走访村居43次,学习交流3场次,形成整改意见30份,各村(社区)积极配合“回头看”工作,形成了法治创建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此外,寮步镇坚持梯队培育,在“回头看”过程中同步摸底,将基础条件好、创建热情高、工作开展扎实的村(社区)纳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对象予以重点培育,综合评估后推选岭厦社区作为创建对象,目前已完成申报工作。
二是护航乡村振兴有法度。2019年,创新启动“法治护航乡村振兴”项目。在项目带动下,率先打造全市首个律师品牌个人调解室,高标准组建的“法治护航民企”“法治护航村居”“法治护航家庭”服务队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建立诉调对接中心、组建律师调解室等十个子项目,让法治在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上有新作为,尤其是让法治在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上发挥了更作用。在护航村(居)方面,深入实施《寮步镇关于加强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村(社区)法律事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驻村(居)律师专业作用,实现集体经济合同律师全面把关,疑难复杂纠纷调处律师100%指导或调处;在护航民企方面,建立30个“法治护航民企工作联络点”,为民营企业综合提供法治诊断、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全面、细致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精准服务企业产供销全链条,推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护航家庭方面,全年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推动驻村(居)律师向贫困户、问题家庭等提供高层次、常态化的法律服务,针对常见多发的矛盾,做好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项目实施以来,累计为村居、民企、家庭提供法律咨询4991人次,参与涉法项目1910宗,为企业、家庭、村居开展法治体检33次,并逐一建档立册、分析处理,推动困难家庭结对法治帮扶,开展送法服务195场次,举办直播学法33场次,落实法治护航小册“一户一套”78000份。
牵头开发线上公法服务小程序,整合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律师及各村(社区)顾问共36名律师、43个基层调解组织服务支撑,为寮步镇辖区范围内的市民、企业与组织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申请、法律援助申请、聘请有偿律师服务、公证指引和司法鉴定等一站式公法服务。自今年3月份上线试运行以来,小程序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据统计,累计用户3186人,访问人数达6520人次,为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援申请和人民调解等服务851宗,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是强化民主管理有高度。紧抓“四民主两公开”,切实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由寮步政府制定下发《寮步镇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社会事务局、农资办等部门组织中坚力量沉入基层落实“一村一策”“一村一档”,同时,各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硬制度、硬措施、硬指标推动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目前,30个村(社区)党工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调动自治组织引领全村工作,不定期召开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会议,基本实现“一事一议”“特事特议”“一事一公开”,民主管理程度较高。
四是提亮乡村风景有态度。出台《关于推进寮步镇乡村法治文化“提亮工程“的指导意见》,在巩固提升原有法治文化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把法治文化阵地规模化、全景化、多样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三旧”改造等重点工作中同步推进,实现“一镇街一法治公园”向“一村社一法治风景”有效延伸;加强法治宣传队伍建设,推动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展示,培育富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文化,实现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铺就亮丽的法治底色。至今,全镇12个意向村居已形成由党工委书记亲自部署、分管司法的领导干部精准实施、落实专人具体跟进的良好工作机制,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有关项目的施工重点纳入财政补给,做到专款专用,预估总投入98万元,总建设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其中,横坑、泉塘、药勒、竹园、富竹山村(社区)的宪法、民法典专题公园已建成,刘屋巷、塘边等村居法治景观宜人,浮竹山村巧妙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入公厕升级改造项目当中,打造一道道靓丽法治风景线。
【特点和效果】
一是为乡村自治形成“新惯性”。依托已经形成的“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有效盘活全镇法律服务资源,以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法律服务效益最大化,提升乡村依法自治的水平。目前,两委干部普遍形成村规民约必审、各类涉法文书应审、集体决策律师会前参谋的管理思维,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程度较高,乡村普遍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二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项目化”推进成员单位、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综合力量下沉基层、渗透到乡村建设末梢,以法治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将实施乡村振兴与建设“一村社一法治风景”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推动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从“盆景”变为“风景”,法治文化产品从无到有,用法治力量滋养乡村气质,焕发美丽乡村新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