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进一步服务军队法治建设,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普及官兵宪法法律知识,帮助官兵解决涉法问题,2019年8月21日,唐县司法局到唐县武警中队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

活动中,工作人员向武警官兵发放了《法律法规汇编》以及法律宣传册,开展“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普法宣传,并邀请律师向武警官兵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就官兵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房屋买卖、土地拆迁、婚姻家庭和财产纠纷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并从法律角度加以分析,给予法律建议,受到官兵们的一致好评。

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军地协作,在部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妥善解决涉军矛盾纠纷,引导部队官兵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军人合法权益。

【重点宣传内容】

1、崇尚法治,让宪法精神植根于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是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法治素养、增强国家观念、打造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

现行宪法将军事法治建设全面纳入国家法治建设轨道,搭建起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牢固框架和规范轨道,为推动军事法治建设全面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在部队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有助于帮助官兵强化宪法意识、掌握宪法知识,让宪法浸润官兵心灵、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官兵的行为规范。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军、全面从严治军新的征程上,只有将宪法至上的观念铭刻于心,将忠于宪法的誓言外化于行,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官兵的共同追求,才能强化官兵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案例分析:快速审理军属法律纠纷,让军人安心服役

基本案情:商丘市睢阳区法院十天调解解决一起涉军属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部队现役军人李某的父亲在商丘市睢阳区某镇经营一家乡村卫生诊所。2017年5月14日,原告王某的丈夫何某因牙痛前往军人父亲李某诊所内就诊,治疗过程中,何某身亡,双方产生激烈冲突,王某要求军人父亲赔偿40余万元,双方达不成协议,王某诉至睢阳区法院。睢阳区法院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联系到原被告双方,当即赶往原被告所在村镇,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原被告家里做调解工作,同时又联系乡镇干部、民政部门、军分区,并向被告儿子所在的军分区发函。通过连续5天的调解工作,原被告双方的态度从剑拔弩张,到逐渐趋于缓和,终于达成了一致赔偿意见,原告申请撤回起诉,仅用了10天的时间案结,为现役军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典型意义:官兵远离家庭在部队服役,家里亲人如果遇到法律纠纷,官兵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直接影响思想稳定和国防建设大业。因此河南全省法院多年来坚持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按照“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原则,从速处理好军人家庭涉法纠纷,确保官兵能够在军队安心服役。睢阳区法院坚持用心用情用法,积极协调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坚持不懈的做好调解工作,高效促成涉军案件顺利解决,让军人安心服役,体现了人民法院支持国防建设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3、案例分析:某部战士韩某申请执行王某等借款纠纷案

基本案情:申请人韩某是解放军某部现役军人。2014年9月6日,韩某将20万元借给王某,王某出具借条加盖“灵宝市某建材公司财务专用章”。王某在2015年10月、2016年1月还款6万元后,未再偿还剩余借款,韩某遂将王某、灵宝市某建材公司诉至灵宝市法院。2016年12月20日,灵宝市法院依法判决王某、灵宝市某建材公司偿还韩某借款16万余元。2017年3月因王某拒不履行法律义务,韩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案被执行人王某是灵宝市某建材公司的执行董事,又是一名政协委员,期间其以种种理由拒不履行法律义务,是一起骨头案。针对这一情况,灵宝市法院顶住压力,决定对王某采取强制措施。7月9日双休日,该院执行干警冒着酷暑,将被执行人王某强制传唤到法院,并依法对其司法拘留15日。慑于法律威严,第二天王某的家人积极筹到16万余元执行款交至法院,案件得以执结。

典型意义:本案的被执行人系当地名人名企,执行难度很大。灵宝市法院急军人军属之所急,积极办理涉军执行案件,特别是对于被执行人为特殊主体的骨头案,顶住压力,敢于碰硬,依法维护了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为军人军属撑起了一片蓝天。

【活动特点和效果】

送法进军营活动是落实全县“七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法律拥军”的一项重要抓手,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官兵的法治观念。通过“法律进军营”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官兵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对法律援助、“拥军优属”政策有了全面的了解,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共同构建和谐的军地军民关系,全面提高部队依法治军水平提供了助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