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栏杆集镇位于巢湖、合肥、滁州三市交界处,巢湖市北部边缘,辖3个社区、5个村,交通较为便利,地理位置较偏,经济基础薄弱,来往人口复杂,社会矛盾纠纷隐患较多。“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栏杆集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紧紧围绕巢湖市委、市政府依法治市工作部署,坚持以法治栏杆建设为目标,按照“上下内外”立体式法治建设思路,全面推动法治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平安创建、普法教育各项工作,实现基层治理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保障全镇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的稳步发展。栏杆集镇荣获2019年合肥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
【任务措施】
(一)“上”建机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1.组织建设,突出党建引领。镇党委、政府坚持把法治建设当作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党委引领下成立依法治镇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和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综治办主任、党政办主任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统筹全镇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依法治镇工作任务,制定依法行政与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考核评议法治建设责任落实情况,指导下辖村居法治乡村建设等。健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法治建设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开展全镇机关干部宪法和法律考试,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八个村居分别成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村居书记担任组长,“两委”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驻村民警担任组员,制定工作职责,确保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夯实乡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根基。
2.制度建设,推动依法行政。一是规范决策机制,着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内部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履行领导班子研究审议、听证论证、风险评估、听取意见、集体讨论等程序。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行“一村一顾问”制度,外聘专业法律顾问,与普法办共同承担法律顾问工作。对经济事业、扶贫产业、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召开风险评估会,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推进政务公开,着力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对镇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办公室职责和联系电话、政府工作动态等非涉密内容,及时在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对重大事件做到“墙上、网上、会上”的公开。完善镇属网络办事平台的公示、查询、办事、监督功能,主动接受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
3.责任建设,落实普法责任制。严格落实普法工作“三责任两备案”制度,实现行政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全覆盖,强化普法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考核责任,落实普法工作年度计划备案(事前备案)和完成情况备案(事后备案)。针对党员领导干部、青少年、工人、农民、网民等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式、差异化普法,夯实全面依法治镇群众基础。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推动形成普法工作大格局。
(二)“下”筑网格,提升法律服务水平
1.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巢湖市成立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栏杆集镇成立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办公地点设在司法所,由法律顾问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轮班,设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由法律顾问、综治专干、调解员轮班,逐步形成并完善市、镇、村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功能和运行机制。村民小组设法治宣传工作队,由村民小组长和普法志愿者组成,构建“镇、村、组”三级网格架构,形成全镇公共法律服务 “一枢纽、多中心”的网络体系,实现“一网”统筹全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2.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倡导使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掌上12348”微信端、 “12348安徽法网”网页端,要求干部职工全部关注和注册,包村干部负责推广和使用教学,为村民群众提供“指尖上的法律服务”。各村居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及时为群内法律服务工作者推送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问题,交流学法心得,分享法律服务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村级公共法律服务质量。
(三)“内”修治理,筑牢全镇平安根基
1.提升法治队伍战斗力。一是动法治队伍结构多元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力量,形成村书记带好头、党员做表率、群众相呼应的局面,扩大法治队伍范围,培育构建以党员干部引为引领,以律师和法律专业大学生为核心,以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成员、网格员、“五老”人员为依托的法治队伍,打造凝聚力强、专业过硬、贴近群众的法治队伍。二是加强法治队伍教育培训力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认真办好法治队伍培训班,每年邀请专业律师和有经验的同志开班授课,制定镇村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规定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培训教育,建立法治队伍考核奖惩机制,激励法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在百姓群众身边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和普法志愿者队伍。
2.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排查矛盾纠纷,组织开展走访活动和调解员摸排,收集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线索,分类分级登记,开展治安维稳和信访维稳形势的分析研判,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和含有重大不稳定因素的矛盾纠纷,制定化解方案,明确责任人,在源头处遏制形势进一步恶化。建立访调对接机制,加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与信访办联动协作,安排专人负责访调对接工作,对于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调解就及时调解。多元调处矛盾纠纷,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建立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室、个人调解室,吸纳有经验、有文化水平、有威望的“五老”担任调解员,并定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培训,不断提高调处矛盾的工作质量。
3.稳步推进治安防控工作。逐步完善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组建镇、村(社区)两级治安巡防工作队,在重大时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逻,逐步推动夜间打更巡逻常态化。推进“一村一警”工作,派出所民警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治安巡逻,对案发率高和有重点工程项目的地区增加巡逻警力和巡查力度,切实提高群众的见警率。村干部发动群众当好“平安志愿者”,推动农村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动信息化引领治安防控,驻村民警当好信息员,扩大监控视频接入和布点,在辖区交界处、道路沿线、隧道等重点区域加强监控,提高公安民警的快速处置和精准打击能力。制定治安隐患排查六张表,分别为黑恶势力线索摸排、涉毒涉暴线索摸排、非法宗教活动摸排、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摸排、铁路沿线重点人员的摸排、火灾隐患摸排,要求各村居每周或每月排查,有特殊要求的增加排查次数,认真做好记录,及时上报,并对重点排摸人员做好稳控工作。
(四)“外”抓宣传,提高精细普法效能
1.打造法治教育宣传阵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社区)打造特色宣传阵地,组织村民小组长和普法志愿者当好“宣传员”的角色,积极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宣传活动。各村(社区)在阅览室设立“法治一角”或“法治书柜”,安排专人值班,免费借阅法治书籍,每月组织一次 “爱阅读,乐分享”读书会,学习交流读法用法经验,促进农民法治意识养成。针对青少年群体,以“法律六进·送法进校园”为依托,通过开办法治课堂、评选宪法小卫士、开展法治知识竞赛,积极打造中小学法治示范阵地。针对老年人群体,编制六句四十二字顺口溜,利用巡逻车和大喇叭进村播放。
2.采用“线下+线上”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宣传台、电子屏、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广场,通过口头宣讲、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标语、喷绘宣传图、组织文艺汇演,以及政法干警大走访等上门宣传方式,让宣传更接地气。利用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宣传,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精准度。
3.共享法治教育宣传资源。栏杆集镇基于地势偏远、资源匮乏的现状,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整合周边乡镇和网上司法行政资源。一是积极与巢北乡镇沟通与协同,凝聚区域法治共建合力,实现法治示范镇(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联创,教育培训、大型宣展、文艺汇演等活动联办,宣传渠道、物品、人力等资源联享。二是运用12348中国法网、12348安徽法网平台,借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店铺的服务内容,增加教育宣传资源数量,优化教育宣传资源质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特点和效果】
法治乡镇创建工作以来,栏杆集镇每年把法治建设摆在年度重点工作的中心位置,统筹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各机关单位、各村(社区)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同联动,法治队伍逐步壮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平安和谐社会环境得到有效保障,法治宣传教育作用进一步显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风气逐步形成,机关干部和百姓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明显提升,镇村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