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七五”普法期间,延安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普法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教育为重点,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突出延安本地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注重将官方主导式普法转变为群众自发式学法,推动法治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全市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重点宣传内容】
(一)注重强化理论武装,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延安市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普法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每年春节收假举办全体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学习班,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讲话、学准则、学条例,奋力追赶超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深学细悟,常态化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延安实践案例》选编,精选全市法治实践、社会治理等方面案例,教育引导全市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细照笃行,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各级党委中心组、政府常务会坚持把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等作为学习贯彻的重要内容,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注重健全普法体制,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法治宣传教育的保障。各级党委都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或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大问题,每年制定工作要点,组织实施重点普法任务。市、县(市、区)坚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夯实了各级各单位的普法责任,为全面实施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的通知》,各级各单位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的意见》,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法律顾问、法治讲座等长效工作制度,为全面实施规划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
(三)注重突出重点内容和对象,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坚持把宪法作为法治宣传的首要内容,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全市各级各单位认真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12·4”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开展“宪法六进”活动,让宪法学习宣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采取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集中宣传活动等形式,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等专项普法宣传,深入普及《监察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法律和党内法规。抓住领导干部、公务员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把新颁布新修订法律、党内法规、地方性法规列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必修课,确保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落到实处。全市各单位共组织法治报告会3300余场,开展在线学法用法考试、网上竞答、快乐普法线下赛50余场(次),受众近50万人次。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积极推进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中小学校秋季开学第一周“法治教育第一课”和“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活动。目前,全市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395名,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2个、红领巾法学院15家,组织模拟法庭265次。
(四)注重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品牌。黄龙县、宝塔区在全省率先建成法治宣传教育中心,运用普法智能机器人、VR体验等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图文实物,全面宣传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有效扩大了延安普法工作的知名度。全市普法依法治理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实现了今日头条、法治微博全覆盖,建成了市、县(市、区)法治微信矩阵,新上线《法治延安》栏目,宣传范围覆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领域,联通“我是延安”APP、“学习强国”延安学习平台,开启“报网微端屏”五位一体宣传新局面。针对农村(社区)普法相对薄弱的问题,全面推广“两个三”工作法,明确法治副主任、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三个人的普法责任,制作法律服务联系卡、普法菜单卡、法律援助卡,着力解决基层普法“有人干”“怎么干”的问题,培育了一批“说事、说法”能手,通过“以案释法”将官方主导式普法转变为民间自发式学法,深受基层百姓欢迎。
(五)注重法治文化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红色教育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法治文化阵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首批8个基地之一。在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广场、枣园等革命旧址周边建成宪法主题广场、普法责任田和法治文化长廊,成为市民、游客身边的学法新场所。拍摄了全省首部普法电视剧《司法所的故事》,列入全省“一影一戏一剧”巡演内容,普法微电影《回家》荣获全国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十大微电影”奖、“优秀编剧奖”和第二届平安陕西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一等奖,进一步提升了延安法治文化作品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市县乡村实现法治文化公园(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图书室、法治文化墙等全覆盖,法治文化阵地成为广大群众身边的普法窗口和学法平台。
(六)注重开展法治实践,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全面开展“深化平安建设、实现十个没有”创建,逐项解决治安问题、消防隐患、管理漏洞、监管盲区、矛盾纠纷,延安市近三年连续被评为全省平安市,全市“十星级”平安家庭创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探索“两说一联”+乡风文明、“两说一联”+治理有效等模式,采取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立“议事会”牵头解决问题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与乡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集体意识、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激发了乡村治理新活力。推广甘泉县人民调解员樊九平运用“情理法、说劝和”等方法依法公正化解矛盾纠纷的“九平调解”工作经验,建成了一批“九平式”示范调解室,培养了一批“九平式”优秀人民调解员,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走出了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新路子。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前提。普法依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延安市“七五”普法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和方向引领下开展工作,市县党委都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或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重大问题,每年制定工作要点,组织实施重点普法任务,充分发挥了党委统筹协调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优势,确保了全市“七五”普法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市情、社情、民情,尊重历史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
(二)形成强大合力是做好普法工作的保障。“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首次明确党政机关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各级普法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工作职能,通过定期组织各单位汇报落实普法责任制情况、开展落实普法责任制专项检查等形式,督促各级党政机关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的要求夯实普法责任,制定普法责任清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使普法工作由普法主管部门“独角戏”变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三)让法律贴近民心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关键。普法工作的意义和最终目的是让法治观念植根于基层、让法治走进群众心里。延安市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主动对接群众日益增长的普法服务需求,努力把普法工作做成一项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暖心工程”。推广“两个三”工作法,为群众送去定制的“普法菜单”,培养身边的“法律明白人”。实施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实现镇村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把法治文化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打造新媒体法治宣传教育平台,12348延安法网、法治延安微信微博等,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用到内容丰富、优质实用的普法服务。
(四)树立法治信仰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核心。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延安市普法工作者发扬延安精神,牢记为民服务使命,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模式,通过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让百姓在承担法律义务的同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法、让老百姓在执法、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了在法治保障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谱写了圣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