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常熟作为全国唯一的法治宣传教育“六连冠”县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模式,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打造法治社会建设常熟模式,在法治社会实践中提升法治宣传工作能力和水平,巩固法治宣传工作成果。

常熟五大体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任务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社会规则体系。在发挥法律法规“硬法”外在约束的基础上,常熟注重社会规范“软法”内在自律,突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家庭层面,出台《常熟市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开展家规家训征集、书法作品巡展等活动,传承崇德尚法家规家训,文明家庭建设蔚然成风。在村居层面,严格按照收集意见、提出初稿、征集意见、合法性审查、表决通过、公布实施和备案的“七步工作法”,确保修订程序合法,提升公约的公信力,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实现全覆盖。在社会层面,针对广场舞、文明养犬、城市绿化、户外广告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完善标准导则,研究出台市民公约。

(二)完善有力的规则实施体系。坚持普法执法并举,带动形成全民尊法守法氛围。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着力构建“一个实践基地、一支宣传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组普执品牌”四位一体的“普法+执法”运作方式,打造“普法+镇域综合执法”常熟模式。健全社会信用建设,推动建立守信互信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约束机制,建成集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一网四库三平台”。全省首创政银企绿色金融共建机制,“信誉分”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突出共治共享,发动群众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发挥沙家浜“春来月谈”、碧溪街道“碧溪有约”、董浜镇“民主协商月”、古里镇“小组协商、村落协商”、虞山街道北门大街社区的“院落自治”、琴川街道锦荷社区的“开放空间议事”模式作用,放大义警、百姓城管等志愿类社会组织效应,集民智民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三)构建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行政工作室、“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国首创数字门牌“普法E家”平台,打造全天候、全覆盖的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深化“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建立“众筹服务平台”、开展“法企同行”、民营企业法治护航基层行等专项活动,组织律师为企业“法律体检”,主动服务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领域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处置,真正用法律为社会、为群众分忧解难。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台司法行政服务高质量发展10项措施,出台《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以柔性监管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启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取消证明90项向社会公示,同步建立告知承诺、协查、监管和诚信管理操作规程,做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确保“减证不减责”,打造政务ETC品牌,真正实现惠企利民。

(四)优化高效的社会秩序调整修复体系。积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化解挺在前面,全力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编制完成《常熟市非诉讼服务中心制度汇编》,为中心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制作常熟非诉讼服务中心宣传手册,广泛宣传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围绕纠纷化解“接案、分流、化解、联动、处置”等重点工作环节,设置引导分流、调解处置、协调督办、综合、评估研判五个岗位,安排专人负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的一站式受理服务。全面打造人民调解村居基础平台、乡镇枢纽平台、行业专业平台、县区综合平台“四位一体”的调解组织体系,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在全市乡镇村居、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全覆盖。常熟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依托已有的网格平台实现线上全流程运行。

(五)培育全民的法治社会建设信仰体系。紧扣信仰培育这一核心,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实践。连续出台《常熟市“七五”普法考核验收办法》、“七五”普法责任清单等,建立健全普法责任、任务、活动“三张清单”制度,健全备案、联动、督查、通报、考核“五项制度”,实现普法责任制落地见效。借力沙家浜、虞山历史文化资源,建成沙家浜“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和“虞山法治之旅”,实施法治文化阵地覆盖工程。出刊全国首部普法志书《常熟市普法志》,启动法治公益文创设计大赛,法治微视频、动漫、书法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实施法治文化作品繁荣工程。开播《午间风法治会客厅》,实行“一把手”上线普法;建设法治类政务新媒体集群。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精神文明创建、群众生产生活、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围绕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娱、乐、游”等方面,制作生活法律风险提示、法律意见参考、以案释法案例等“普法套餐”。

【特点和效果】

一是聚焦“多元规则”,筑牢法治社会建设根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常熟通过“硬法”加 “软法”,打造多元的社会规则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规矩、遵守规矩、运用规矩,养成了守法律、重程序、讲规矩的习惯。

二是聚焦“有效实施”,夯实法治社会建设基础。法治的权威和生命力在于有效实施,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关键。常熟着眼有效实施、高效实施,坚持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把纸面上的社会规范真正落地落实。通过精准普法、严格执法,建立起有力的规则实施体系,有效夯实法治社会基础,让百姓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法治的温度。

三是聚焦“法治服务”,彰显法治社会建设内涵。公共法律服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常熟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有效对接,大力倡导“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的理念。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个人和企业都能在家门口获得所需要的法律帮助,全民守法、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良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四是聚焦“调整修复”,凸显法治社会建设目标。法治社会追求的目标是合理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和违规行为。常熟通过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优化了高效的社会秩序调整修复体系,通过在网格平台增设端口,让非诉平台进入网格,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

五是聚焦“信仰培育”,凝聚法治社会建设共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常熟紧扣信仰培育这一核心,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实践,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信仰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