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乳山市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

乳山,一座以母爱命名的城市,一座洋溢着母爱文化的城市,在这里既有大乳山、睡美人等母爱自然资源群,又有三圣母拯救众生等优美神话故事;既有用生命抚育抗日英雄子女的乳娘事迹,又有乳山籍红色作家冯德英创作的三花红色经典描绘的娟子妈等革命母亲形象。近年来,乳山市依托丰厚的母爱文化资源,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造了独具母爱文化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探索法治乳山建设新模式,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市”“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暨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主题宣传活动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任务措施】

(一)弘扬母爱文化,让德治“春风化雨”

把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乳山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乳山儿女用血肉抗击了敌人,用真情支援了革命。今天,乳山人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母爱精神,根据乳娘事迹创作的大型红色舞剧《乳娘》,搬上国家大剧院、省会大剧院等舞台,让母爱文化成为展示形象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载体,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脉,用母爱文化“春风化雨”,为法治乳山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以乳娘精神引领普法教育。乳山市累计投资2.5亿元,高标准建设马石山和胶东育儿所2处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了“红色密营下石硼”“大爱无疆田家”等一批红色主题美丽乡村。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冯德英文学馆被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马石山烈士陵园、胶东育儿所被列入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教学点。自2015年以来,累计接待党政军机关、学校及社会各界群众70万余人次。“学乳娘当先锋”成为乳山人的自觉行动,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志愿普法一线,传播法治正能量。

用母爱故事激发法治热情。为更好地弘扬母爱文化,乳山市投资8500万元,建设了母爱文化广场,设置了“大爱无疆”主题雕塑、二十四孝地雕等景观节点。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十大杰出母亲、十大孝星、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全社会自发形成了“母爱、爱母、敬母、回报母亲”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宪法主题广场和法治文化长廊,将宪法精神和法治文化集中展现,与广场二十四孝结合,实现“法德共进”,为法治乳山建设创造了良好人文环境。

(二)夯实普法阵地,让法治“定纷止争”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市级,打造了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了政府法律顾问团;在镇级,17个镇区分别配备1名法律顾问和若干名专职调解员,定期在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坐班,帮助定纷止争、解决问题;在村级,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为627个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打通了城乡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市区,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了一处集法律知识宣传、廉政警示教育、法治成果展示等于一体的开放性法治宣传教育中心,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示范中心”。在镇村,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丰富镇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法治文化,在村(社区)设置法治宣传栏,通俗易懂地解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真正将普法惠民落到实处。基层民主法治工作成效显著,先后创建了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

坚持法治教育常态开展。加大媒体普法宣传力度,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先后推出《以案释法筑牢防线乳山司法情系和谐》《交警视窗》《本期说法》《今周说道》《小城夜话》等普法栏目200余期,最大程度扩大普法受众覆盖面。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在三八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助残日以及全国法治宣传日等节点,深入机关、镇村、企业、学校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普法活动,“七五”普法活动启动以来,先后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200余场次,在全市形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三)加强基层治理,让自治“消化矛盾”

股权改革开辟治理新路。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白沙滩镇翁家埠村是山东省注册的首家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全省“股改第一村”。2013年,翁家埠村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60%的资产量化到每个村民手中,剩余40%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选举32名股东代表,引进法人治理机制,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运转机制,实现法治、自治有机结合,推动“村委领导、干部拍板”向“民主理财、股东决策”转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极大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自改革以来,村集体经济连续增值,村民红利连年增多,从2013年的每股600元增加到2018年的每股1700元。在翁家埠“吃螃蟹”改制试点村带动下,乳山市已完成404个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在工商部门注册了经济股份合作社,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职调解实现变堵为疏。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乳山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积极推进基层调解员队伍建设,选聘具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口碑较高、具备法律素养的群众担任专职调解员,发挥“草根”调解员来自群众,能够深入群众的优势,调解过程中不受固定场所限制,采用从道德感情入手,将情理讲通后再结合法律政策提出调解意见的手段,讲道理,讲法律,讲人情,引导双方解开心结。2016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3218件,调解成功3146件,防止群体性上访3起,预防民转刑案件12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切实巩固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

党建引领实现良法善治。“以党建为引领,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是解决社会突出矛盾的良方。乳山市实行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十星级”评定管理,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干事创业活力。海阳所镇海阳所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双十星”管理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从村级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每届班子结合任期目标提出一个“治村理念”,先后提出了“全民受益、弱者优先”“村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德治村、依法护航”等理念。推行“一二三四五”工作法,村“两委”成员每天“一次晨议”,每月“二日问政”,践行“三不承诺”,实行“四会管村”,落实“五章理事”制度,村里所有大事小情都由村民共同商议讨论,重大事项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实现村级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自2007年以来,村里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案件。

【特点和效果】

乳山市探索的“三治融合”治理新模式,通过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基层干部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治理成效显著,打造了母爱圣地、美好乳山的城市品牌,是一条具有较大借鉴意义、可复制性、可学习性强的社会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