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农村贫困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法治建设的薄弱地区,法治环境不完善,村民法律意识较弱。产生这个现状的原因首先是贫困村民接触法律知识的途径极有限,加上自身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法律意识较薄弱,遇到纠纷和困难时不能擅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盲目行动,错失维权良机;其次,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限,法律资源相对匮乏,即使村民有法律维权的诉求,寻求专业法律服务也十分不便,更加加深了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用法律化解问题争议的难度。
为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法治环境,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以下简称:分行)坚持践行“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使命,以为有困难的群众解难题为己任,担当社会责任,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法治发展不完善的特点,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律扶贫活动将法律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真正的让普法工作落到实处,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
【重点宣传内容】
分行法律合规处先后于2017年至2019年深入互助县扶贫一线祁家庄开展法律扶贫活动,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学法难、懂法难、用法难”的特点,以“全面宣讲+个体咨询”的形式开展法律宣教服务活动,一方面向全体村民宣传基础、常用的法律常识,提升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守法、用法意识,另一方面为已经遇到法律问题但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解决的村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咨询和服务。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法律知识下乡
2017年8月31日,分行法律合规处、信息科技处的员工会同常年法律顾问青海树人律师事务所律师前往祁家庄开展“法律信息安全知识送下乡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赠送法律书籍。
首先,宣传人员针对乡村较为普遍的民间借贷、农民工工资拖欠、法律维权渠道等问题开展了集中培训,详细讲解了私人借贷关系应该关注的问题,包括“借据”的书写和注意事项;工资拖欠后务必不要集中闹事,避免雪上加霜的惨痛教训;个人权益收到损害后,可应用的法律渠道等。
其次,针对近年来电信诈骗多发、高发的情况,结合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中老年及幼年比较多的现状,向村民介绍了电信诈骗的形式、特点和危害,重点介绍了电信欺诈的具体形式: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欺诈;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欺诈;冒充熟人进行欺诈;利用中大奖进行欺诈;利用无抵押贷款进行欺诈;利用虚假彩票信息进行欺诈;虚构重金求子、婚介等欺诈;神医迷信欺诈等,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广大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集中购买大量图书,内容涵盖法律、农业生产、医疗等知识,开展“掌握技能赠书活动”,为村民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知识。
(二)法律咨询服务下乡
2019年3月12日,分行邀请常年法律顾问青海树人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在祁家庄村村委会办公室设立法律咨询台,向全体村民开放免费法律咨询。咨询过程中,分行法务工作人员和律师热心细致的为村民讲解生活中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并为多家庭提供了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倾听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积极为遇到困难的村民出点子、想办法。
第一户前来咨询的家庭,家中男性常年在外务工,是家中经济来源的主力。在外打工时不幸遭遇人身伤害且伤势较重,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该案件虽已刑事立案,但误工导致家中收入难以为继,民警建议村民寻求民事途径救济。由于缺少相关法律知识,受伤村民对民事诉讼程序一无所知,不知从何处下手。了解情况后,律师帮助村民梳理了案件的法律关系并详细讲解民事诉讼的起诉流程,给村民的后续维权提供了指导。
随后前来咨询的七八位村民都面临薪金拖欠的问题,他们在外地参与工程建设,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维权无门,心急如焚。得知情况后,律师就案件涉及到的劳动法知识进行逐一讲解并建议村民申请劳动仲裁同时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及时进行维权。
咨询结束后,法务工作人员和律师给村民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持续跟进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情况,提供后续服务。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扶贫工作和普法工作都是解决民生的实际工作,以人为本、联系群众是摆在首位的问题。在工作的开展中,要联系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活动,并且注重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开展宣传。
(二)创新形式,需求导向
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往往是综合性的,扶贫工作的开展不单单是给与村民经济上的援助,法律援助也极为迫切。在普法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因事故难以维权致贫的村民不在少数,其中很多贫困户面临着薪金拖欠、工伤事故伤害等问题。故在扶贫和普法工作的开展中,要从受众需求出发,将扶贫和普法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