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天长市铜城镇铜北村作为“全国民主法治村”,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对照天长市法治政府创建的目标任务,铜北村乡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依然存在不足,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一是对法治乡村认识的不够充分。基层工作日渐繁重,村民委员会所承担的工作项目日益增多,考核要求越来越严,村级组织对日常工作中的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是村民的法治意识不够强。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氛围逐渐浓厚,但一部分群众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实际生活中逐利不守法现象仍较突出,在表达利益诉求时,仍然存在重信访轻诉讼调解的现象,采取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缠访、闹访等手段,甚至借助新媒体等手段,将合理与不合理诉求交杂,使解决矛盾更加困难。
三是法治宣传的形式不够丰富。村级法律宣传往往停留在宣传单页上,同时因为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法律水平有限,无法自行组织专业性的法律宣传活动,通常是照本宣科,通常是精力投入不小、实际收效甚微,难以达到预期的法治宣传效果。
【任务措施】
铜北村作为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点,人居环境优美、村民收入稳定,为法治建设工作提供经济基础;而村民素质较高、社会秩序良好为法治建设工作提供法治保障。铜北村牢牢把握法治宣传教育这个重点工作,积极打造法治宣传阵地,结合自治与德治,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一)注重节点,抓好法治宣传阵点。一是铜北村利用法治宣传栏及村务公开栏等,定期更换各个主题法律法规,及时宣传国家关乎民生的政策,将国家大阵方针及时传达给老百姓。二是设立法律图书角。依托农家书屋,购置法律读本,向村民群众开放,免费借阅;不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开展集体阅读法律读本活动;开展暑期留守儿童学法课堂,充分全面发挥法律图书角的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三是建成百姓大舞台,经常性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学于乐,持续推进“宪法进万家”、“送法进乡村”。四是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从司法行政工作室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不变的是为民提供便捷法律服务的初衷,改变的是法律服务更加优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全覆盖,促进法律顾问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村委会拟审合同文本、加强村务管理、解答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等提供便利,真正打通了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五是设立农民学法讲堂。法律顾问或镇普法宣讲团经常性开展法治讲座,扩大法律宣传受教育面,提升农民法律素养。
(二)汇点成线,建好法治宣传队伍。一是组建了文艺宣传服务队,结合扫黑除恶、“双提升”、移风易俗等工作,经常性为村民演绎法治文艺节目,以群众喜欢的扬剧形式,让群众在欢笑声中学习到法律知识,增强解决日常法律纠纷的本领。二是不断培育“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多多鼓励大学生及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等学习法律知识,并带动周边群众,提升全民学法的热情;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促进家长学生共同学习法律知识,提升家庭为单位的学法氛围,让法律在每户家庭、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三是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级调解委员会纳入综治管理网格,每个生产队选拔一名矛盾纠纷信息员,形成“一队一员、一村一调委会”的格局,及时排查化解村级矛盾纠纷,将“小事不出村”的原则贯彻到底。
(三)连线成面,铺设法治宣传网络。一是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及时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落实网络问政制度,畅通政民沟通渠道。二是落实以案释法制度,以“巡回法庭”、“巡回调解庭”的形式,召集群众参与旁听,形成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法律顾问工作群。组建由司法所、法律顾问、村委会成员及村民群众为成员的法律顾问工作微信群,有问题随时问,法律顾问随时答,及时干预及时解决,方便快捷,提升法律服务效率,减少矛盾纠纷爆发的可能性。
(四)点线面结合,构建法治宣传立体化格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法治宣传,建立党员民主议事清单,依托每月主题党日,在加强党员群体的法律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围绕支部建设、发展党员、集体经济等重要问题进行党内民主讨论,形成会议纪要作为村内重大事项实施推进的前置条件。二是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积极借助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民间力量,发动本村乡贤、退休干部、村民代表等充当“和事佬”等角色,在发生邻里纠纷和赡养、婚姻等纠纷时,采用法、理、情相结合的方法,调处化解矛盾,不断推动乡风文明进步。三是坚持自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开展换届选举工作,充分保障村民表达自己意愿,选举代表村民、村民满意、德才兼备的“两委”成员。同时,凡是公共事务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民主评议等方式,协商事务,化解矛盾,确保村规民约规范有序、有章可循,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可化解、权益有保障。四是村“两委”成员加强自身法律知识学习,成为法律学习带头人,为村民学法起引领示范作用,提升依法治村工作水平。
近年来,通过系列措施,铜北村法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村内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更美了。铜北村实行污水处理、垃圾不落地、水塘清淤改造等系列常态化环境管护措施,同时依托镇保洁公司,全年性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村民工作配合度越来越高,村庄环境整治效果愈发明显;生活更富了。铜北村线缆加工产业较为发达,依托驻镇区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人民收入逐年增加,健身房开起来了,广场舞跳得越来越热闹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村务管理更规范了。人民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素质日渐提高,村务管理工作开展越来越顺利,驻村警务室及“天网”保障了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水平日益提高。
【特点和效果】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以铜北村为试点,在全镇范围内总结推广,对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结合本地人文传统及民俗风情等特点,创新形式载体,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江淮普法行”工作,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利用“送戏下乡”等文化载体,唱好法治宣传大戏,为全镇乃至全市法治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写法治、唱法治、说法治;将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秸秆禁烧、扫黑除恶、“双提升”、移风易俗等内容编进文艺演出活动菜单中,寓法治宣传教育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二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党纪党规和村规民约规范村级干部群众的行为。我镇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任务,深入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法治培训,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扎实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同时,大力推进弘扬良好家风家教、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广泛宣传身边的“中国好人”,树立榜样;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引导群众不大操大办、鼓励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
三是强化村级司法保障,不断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申请讨薪、工伤赔偿等申请,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