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为深入宣传和贯彻实施民法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法治城市示范建设要求,深圳市司法局和龙华区委区政府在2017年就决定率先打造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 三年磨一剑,成功建成首座全方位展示民法文化的特色主题公园,该公园选址位于龙华区福城街道观澜人民公园,公园内将建成国内首家民法博物馆,展示民法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公园定位为民法知识传播载体的同时,追求文化品位,构建一个民法主题乐园、深圳文化博览园。目前,深圳民法公园已申报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0年7月31日,广东省民法典学习宣传推进会活动暨深圳民法公园试开园仪式在深圳民法公园成功举办,省领导、司法部普治局和市领导出席参加了深圳民法公园试开园仪式。
【任务措施】
(一)高站位布局,精密细致谋划建设。深圳市司法局、龙华区联合成立公园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制定《深圳民法公园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多次赴北京、苏州、常州等地考察调研,综合考虑地理区位、交通优势等多方面因素,优选毗邻珠三角环线高速的黄金地块作为项目选址,公园占地达16.8公顷。建立民法专家为代表的民法公园建设专家团队,为民法公园建设内容、展示形式和设计理念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民法元素专家论证会,邀请省、市法律专家参与园内民法元素内涵设计和评审论证。
(二)高水平设计,精心细腻彰显民法。采取公开征集和定向动员方式举办方案设计竞赛,邀请国内外优秀团队主推创意,围绕最具影响力的民法文化综合基地定位,以突出象征民法典核心精神的圆形为母题设计,提升打造“一环(民法环)、一轴(民法纪年轴)、四分区(门户活动区、“民法环”主题观景区、滨水共享区、林间游赏区)”景观格局。空间结构上,重点布局民法纪年轴,选取我国法制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民事立法大事件15项,以轴线形式延展,打造最具仪式感的门户空间。设计元素上,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合同编、继承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等分则内容融入景观节点设计;运用民法墙作为主要元素,展示民法总则编主要内容,通过“雕塑+名言”,生动展示全球不同法系特色及理念,实现民法分编、总则编内容全覆盖。此外,规划建设民法博物馆,分别呈现民法相关内容故事,推动民法主题乐园、深圳文化博览园融为一体。
(三)高质量打造,精雕细琢景观品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重修复生态景观;强化人本理念,细心设置无障碍设施,实现游赏体验升级。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片区现状,突出场地山环水抱的同时,增加建设露天剧场、亲水景观平台、林间栈道等多个游览点,拓展建设空间;坚持低影响开发,利用地形高差,由高到低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塘等,通过低干扰设计,对现有水体进行提升,优化水体边界,让市民离水体“更近一步”。坚持绿色环保,注重山体植被保护修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通过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等小规模减排设施,实现水土保持和雨水渗蓄、利用。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理设计,科学配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所、第三卫生间等设施,体现场所人文关怀。
(四)高标准呈现,精巧细致植入科技。坚持科学布局,灵活运用线上和线下载体,高标准呈现民法精神内核,全力打造民法普法高地。线上,通过制作播放民法微电影、设置移动媒体机和语音自动解读传播载体,植入“二维码”、虚拟智能等多形式呈现民法内容、传播民法精神。线下,强化趣味互动,通过室内外声光电游戏、发光台阶等形式,将民法知识生动地融合入游戏场景中,实现休憩娱乐、普法学法有机融合。
【特点和效果】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中办发[2017]31号)要求“建好用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深圳市司法局、龙华区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普法责任制,利用公园这一载体,高标准建设深圳民法公园,不断丰富民法典宣传内容,创新民法典宣传形式,加强设施建设和管理,积极免费向社会公众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推动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实现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