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西藏自治区普法办通过“五下乡”活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推动“法律进乡村”活动深入开展,按照区党委安排部署,1月17日,区普法办赴拉萨市赴达孜区邦堆乡林阿村参加由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自治区2019年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和爱国爱教宣传服务“五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活动中,区普法办工作人员通过悬挂法治宣传横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品、现场咨询等形式,向农牧民群众大力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婚姻法》《环保法》《扫黑除恶》等与农牧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重点宣传内容】

1.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概括为:(1)政治权力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3)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5)社会经济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2.我国的国体是什么?政体是什么?

答: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宪法》中关于宗教信仰自由规定是什么?

答:《宪法》第三十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5.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什么原则?

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6.什么是刑法?

答:刑法是指一个国家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以后行为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受何种处罚的法律。

7.什么是犯罪?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8.我国刑法对犯罪后追究刑事责任有何规定?

答:(1)未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什么样的危害社会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但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仅要追究教唆者的刑事责任,而且应当要从重处罚教唆者。(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4)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5)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7)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8)又聋又哑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结婚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答:(1)双方当事人必须自愿结婚,其中不能有任何的威逼利诱成分,该项条件需要新人们自主把握。(2)双方当事人的年龄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条件,即男生必须年满22周岁,女生必须年满20周岁。(3)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关系上均无配偶。(4)双方当事人无直系血亲关系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5)双方当事人未患有医学上认定的不宜结婚的疾病。

10.公民环保义务有哪些?

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1)公民应当低碳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第4款规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2)公民应当绿色消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3)公民应当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38条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

11.“村霸”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有哪些?

【活动特点和效果】

“五下乡”活动通过文艺演出、集中宣传、咨询服务、展板展示、发放宣传品等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宪法法律和各项惠民利民政策传达到基层,丰富了基层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感,使“五下乡”活动真正达到走基层、送温暖、接地气,弘扬正能量的目的。本次活动共发放各类资料近5000余册,各类宣传品近2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1200余人次,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