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蚌埠市龙子湖区全面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21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全国“八五”普法规划再次强调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少年法治教育越来越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但仍有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模式滞后、协同机制不畅、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岛链亟待解决。为让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在青少年思想中扎下根来,龙子湖区紧紧围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疼痛点”展开,健全领导机制、创新普法形式,着力提高青少年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法治种子埋在孩子心田,用法治力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任务措施】

(一)制度先行,注重法治教育开展的顶层设计

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区属各校、幼儿园相应建立完善普法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为切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形成强有力的保障。

强化主体责任。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形成普法工作大格局。完善依法治校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校实施纲要》,严格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建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实行层级管理制度,保证决策指令畅通。

夯实学校章程。积极响应“平安龙子湖”行动,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落实“一校一规划”、“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构建实施路径、擘画发展蓝图,为依法治校保驾护航。

(二)融入教学,牢牢把握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

推进课程建设。龙子湖区教育局着力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课程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着重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普及宪法常识、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主题教育。

加强教师培训。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往下扎根,必须仰赖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予以引导。围绕依法治教的要求,坚持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类教师教育培训中,举办“龙子湖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及教学研讨活动”。从课标领域、教学结构及深入体会等诸多方面,细致入微给教师做全方位的阐释,全面有效增强教师理解和把握法治教材的能力、提高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整合阵地,最大化发挥综合使用效益

重视法治教育的硬件建设。加强蚌埠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管理,用大禹治水精神为激励、用反面典型为警戒、用关爱共育为力量,让青少年沐浴于法治阳光。2021年度,蚌埠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35次检察开放日活动,累计接待中小学生1500余人次。发挥禁毒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生命弥足珍贵,禁毒伴我同行”活动,加强校园禁毒宣传力度,使青少年成长路上不“毒”行,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墙。

发挥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独特作用。运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搭建校园新闻立交桥。同时,龙子湖区人民法院积极创新法治进校园形式,联合区教育体育局举行“法治流动信箱进校园”活动,及时注册电子信箱,且在辖区6所学校设置法治流动信箱,畅通互助通道,建立青少年与法官沟通“绿色通道”,多渠道倾青少年心声。

(四)丰富载体,把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活动

从“看法”到自身参与“法”转变。近年来,各个学校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模拟法庭”教育已经成为龙子湖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定动作”,数百名师生亲身感受,扮演庭审角色,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此外,更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青少年法治思维能力。

从“被动学”到立体式用“法”转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法律知识的传递或灌输,而在于使受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法治理念看问题并解决问题。凤二小教育集团通过组织“宪法晨读”、撰写宪法读后感及心得体会,掀起学生学法、守法热潮;启动主题为“法治阳光伴我成长”法治文化节活动,通过举行法治游园、模拟法庭,开设法治小剧场,开展法治辩论赛,使全校师生在视觉上享受到一场“法治盛宴”,内心受到法治洗礼。

(五)示范引领,开展法治示范校创建活动

为树立依法治校的先进典型,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近年来,龙子湖区教育局积极开展法治示范校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依法治校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领头雁”作用。

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是龙子湖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之一,为使学校将法治教育常规化,严格将法治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结合,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历时一年,编写校本教材《安全伴我成长》和《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教材的编写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素材大部分选自该校学生的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国文明网》《安徽网》《蚌埠日报》等多家网站媒体争相宣传报道,呼吁法治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与此同时,蚌埠市凤阳路第二小学打造“未星电视台”,发挥电视台普法阵地作用,学生亲身参与策划、主持、摄影等全过程,扎实推进“学生节目学生办”的办台宗旨,得到家长的好评和师生的欢迎,真正让“法在心中,伴我成长”。

(六)发挥外脑,探索法治教育方式多元化

以青少年社会法治教育为支撑。发挥社会育人作用,健全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等法律部门与学校联动工作机制。龙子湖人民区法院与区教体局签定《关于开展法治结对共建协议》,并制定《关于开展法治结对共建的方案》,教体局聘请6名法官为6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团区委、区司法局、教体局联合开展“保护少年的你”法治进校园活动,区检察院举办“学党史进校园”活动,区法院在“宪法宣传周”到校作宪法宣讲,团龙子湖区委、区教体局、区检察院联合开展“法治零距离护航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

以青少年家庭法治教育为支持。在司法保护层面,龙子湖区人民检察院以“强制家庭教育”+“督促监护令”的方式,开展亲职教育,强化青少年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在法治宣传方面,龙子湖区五个社区齐行动,以“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对家长普法教育能力进行培训,促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实施,推动“小手牵大手”,提升家长依法带娃、科学育娃的能力,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以青少年学校法治教育为基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普法工作平台,保证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

【特点和效果】

(一)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

有了法律不等于有了法治,法治思维也不仅仅局限于法律常识。因此,龙子湖区注重培养教育青少年树立以下法治意识:一是规则意识。在普法工作过程中,既要教育青少年的权利意识,也要培养义务意识、责任意识,龙子湖区多次组织辖内中小学生走进蚌埠市禁毒教育基地,面对面宣讲,引导青少年懂得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应该做”“禁止做”的法律界限。二是监督意识。龙子湖区法院邀请中小学生到院参观,近距离了解法院工作、沐浴法治阳光,让青少年意识到应依照法律的规定,对不良社会风尚和行为进行监督,为监督公共权力尽到自己的责任。三是法治信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和信法是法治教育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龙子湖区注重德育课程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不仅通过宣传橱窗、图书馆等地营造法治校园氛围,更通过《金话筒》《道德多棱镜》《法治伴我行》等校园节目,潜移默化推动法治与德治的融合。

(二)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学习的新常态

龙子湖区更新法治教育理念,创新法治教育形式,组织区属各中小学开展法治艺术作品征集活动,由学生自创、老师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法律知识的实践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与守法的意义;凤二小教育集团举办“争做宪法小卫士”宪法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开展“我与民法典的故事”讲故事比赛,由学生自己发表观点,深挖违法动机与原因,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对法治进行真情实景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法治认知;积极组织学生自己创建“模拟法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进行巡回审判,树立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意识。真实地参与有助于使青少年获得对法治的新观念、建立新的法治身份认同以及教会他们怎样承担责任。

(三)从平面教的旧常态转变到立体化学习的新常态

以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进行教学,打造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等法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加强蚌埠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禁毒教育基地、未成年人帮教实践基地的管理和使用;重视法治教育的软件建设,对图书馆的相关图书、影视作品等进行再筛选、再创作,制作《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片、推送民法典进校园“微宣讲”系列短片及《小树苗线上法治课堂》视频,增加法治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网络快捷而强大的传播功能,凤二小教育集团整合《沐浴阳光》校报,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搭建校园新闻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