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大箐山县朗乡镇小白村位于朗乡镇西18公里处,非自然村屯,由狩猎村、奋斗村、小白村合并而成,村民与小白社区、小白林场及西沙村村民混居。耕地面积1159.15亩,全部为旱田;林地4259.2亩;其中退耕还林880亩。小白村2022年现户籍人口305户547人,常住人口121户241人,共有305户,547人,公益岗38人。小白村有小白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个,奋斗食用菌农民种植合作社1个,泉威公司1个。小白村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不断厚植法治土壤,逐步健全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路径。
【任务措施】
(一)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工作力量
小白村始终注重把党建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健全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相关群团组织、志愿服务团队为补充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治理工作格局,在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下,切实加强各条线、部门密切配合,把普法教育、依法治理与村级服务有机结合,同时围绕“四议两公开”,制定出台了《村民自治章程》《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等多项制度,实行依法决策、民主管理,保障民主法治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小白村还通过与大箐山县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共建结对等途径,积极引入熟悉乡村法律事务的党员律师、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等专业力量为村两委和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强化法治建设基础。
(二)依法治理,提亮乡村振兴底色
小白村在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中,注重推动法治和村民自治相融合,切实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为全村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一直以来,村两委干部坚持为村民办实事。例如,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改扩建停车位以及安装监控设备加强技防能力,改建村民休闲广场等等,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健康现代的文明在乡村蔚然成风;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效为原则,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通过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等村民说事、议事的方式,对与村民利益相关事项和村重大事项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实现村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法德并举,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成立村级移风易俗机构,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互相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
(三)文化浸润,提升村民法治获得感
在小白村,法治元素触手可及、随处可见,村民群众在不经意间就受到了法治文化的熏陶。村里先后修缮、新设了法治宣传站点2处,除了传统的宣传栏、电子屏之外,设立多处法治微景观,形成了法治步道、法治小广场等宣传阵地,村委还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打造成法治图书室,为广大村民在健身、休闲的同时提供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文化熏陶的良好平台。每逢“3·5”学雷锋日、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村干部就组织村里的普法队伍开展以宣传宪法、民法典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发放学法资料;平日利用户外电子屏、宣传栏、社区通、微信群等各类智慧化平台为村民宣传法律知识,根据村民实际需求举办一些法治讲座和学习培训,依托村里的活动室定期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切实做到普法教育常态化。
(四)资源整合,实现普惠法律服务零距离供给
为了进一步夯实基层法治基础,在做好精准治理的同时,小白村还积极为村民提供普惠便捷的法律服务。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通过村委法律顾问、推进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等有效措施,组建起一支以两委干部、律师、人民调解员、志愿者为骨干力量的乡村法律服务队伍,为村民零距离答疑解惑,引导村民学法、守法、用法,在法律框架内依法合规解决邻里、土地、家庭、婚姻等各类纠纷。在基层治理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极大的发挥了它的作用,在村委推进改建停车场、改造绿化区等实事项目过程中,有村民不理解、甚至阻止项目实施,村委法律顾问从法律的角度给群众加以解释并进行调解,在圆满解决了纠纷矛盾的同时也为群众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村里未出现刑事犯罪案件,无群体性事件发生,上访、信访事件大幅下降,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五)加强学习,努力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知法、懂法、用法”水平,将加强法治理论学习摆在做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另外,还加强对普法骨干的普法培训学习,规定党员干部对《学习强国》的网络学习,不断增强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结合人民调解工作,抓好民法典、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各种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的学习宣传。在普法的形式上,坚持“五个有”即:党课教育活动中要有法制教育的内容;新型农民培育中要有法治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教育要有法治教育的内容;纠纷调处中要有法治宣传的内容;“平安家庭”创建评比要有法治教育的内容。
(六)按需普法,积极营造乡村社会法治氛围
大箐山县以持续提升群众法律素养为重点,按照农村、社区群众需要什么法律,就提供什么法律的思路,将“套餐”式和“点餐”式普法模式有机结合,创新推出了“331”工作法,民法典宣传、“法律明白人说法”法治宣传村“三项活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律明白人”培养、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建“三大工程”稳步推进,解决群众法治意识薄弱“一个问题”,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特点和效果】
(一)村民爱国守法意识不断增强,村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不断牢固,依法维权和依法自治能力得到提升,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村干部的政治素养增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和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
(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基本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依法治村取得明显成效。
(三)实现了党总支统领、村委会主导、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村务管理服务格局。在村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划分村专职干部、村民小组长、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村民小组长与网格管理员工作“捆绑式”考核制度。同时,网格管理员在志愿者的配合下,入网格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和社会矛盾,推进村内便民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