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滨州市狠抓基础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法治副校长工作

滨州市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坚持把深化法治副校长工作作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进学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础工程”,开拓创新,探索建立起“三全六员”工作常态化推进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格局凸显,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持续、有效、深入推进。

【任务措施】

(一)提高站位,以“点”带“面”凝聚强大合力

滨州市将“法治副校长”工作纳入依法治市工作要点,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统筹部署推进。出台《滨州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和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法治副校长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权利、义务,规范了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奖励程序。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市关工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全市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暨法治副校长培训班。全市政法系统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了系统内法治副校长工作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了职能部门积极推动、县市区全面实施、学校有效落实,全市上下齐参与、共合作、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开拓创新,探索建立“三全六员”工作机制

“三全”:1.全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系统等各职能单位(部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本系统法治副校长工作相关制度,实现法治副校长制度保障全。2.印发《关于推荐滨州市法治副校长人才库人选的通知》,构建法治副校长人才库,实现法治副校长人员配备全。目前全市现有中小学478所,在校生44.2万人,配备法治副校长478人,配备率100%。3.积极引导法治副校长履职尽责,实现法治副校长作用发挥全。

“六员”:全市法治副校长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为依托,担当履行“六员”职责,全力促进青少年学法用法。六员是指:1.学校法治教育辅导员;2.学校治理指导员;3.学校安全联防员;4.综合治理联络员;5.家校社关系协调员;6.学生健康成长守护员。

近年来,全市法治副校长参与或组织送法进校园3500余场次,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普法实践活动1800余场次,赠送各类法治图书12.5万余册,参与学校综合治理活动750余次,为学校重大决策或工作提供各类法律建议1560次,为全市中小学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创新载体,推动宣传教育工作“时效”“实效”双丰收

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创新载体,不断推动宣传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推进校园普法“八个一”载体建设。每名法治副校长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次普法教育专题片、举办一次法治教育报告会、一次“法律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一次“知法、学法、守法”读书征文比赛、一次普法漫画比赛、一次普法教育主题班会、观摩一次模拟法庭、参观一处法治教育基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增强普法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是鼓励“五老”志愿者积极担当法治副校长。组织“五老”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和教育基地,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开展普法教育。阳信县“五老”志愿者高守海自编手抄普法小报、表演普法大鼓书,深受师生和家长欢迎。邹平县王守德退休15年来,走遍了邹平市59所学校,坚持不懈地宣讲法律知识。全市“五老”志愿者和普法宣传团成员共开展校园讲法1800余场,受教育学生80余万人次。

三是加强校园普法阵地建设。法治副校长指导学校在醒目位置设置普法公益宣传牌,建立法治宣传专栏、学习园地、宣传长廊和流动展板,把校园建设成为法治宣传的前沿阵地。截至目前,我市已命名100余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邹平市、阳信县等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打造“体验式”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市200多所学校建成了青少年禁毒、道路交通安全等法治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法治教育途径。截至目前,共有近40万中小学生接受了体验式法治教育。

【特点和效果】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法治知识的普及和法治意识的养成,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近年来,滨州市通过持续推进法治副校长工作,广大师生自觉学法守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家长也积极主动投身于建设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活动中来,广大师生家长的法律意识逐渐提升,校园及周国环境秩序更加安定有序,为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了更加优良的法治环境。下一步,滨州市将继续以强化法治副校长工作为抓手,持续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