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道桃源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辖区面积0.22平方公里,社区居民中老年人多,高龄老人所占比重高达40%,属于典型的老旧型社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桃源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在上级部门的细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复合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任务措施】
(一)创新“1+N”治理机制,治理模式更加清晰。逐步探索推动形成“三议两公开一评价”工作机制,对重大事项实行业委会商议、社区党委审议、业主大会决议,做到决策事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并定期对业委会委员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小区业委会自治。引进“红色物业”武汉富宁物业公司,并采取资金补贴、停车收费、帮助收缴物业费等形式推动“红色物业”可持续发展。将下沉单位、辖区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吸纳进社区“大党委”,定期召开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与辖区2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各单位根据自身特色认领了服务清单。通过对小区治理的摸索创新,逐渐形成社区党委“1”个核心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共建单位、专业社会组织等“N”个主体共同参与的“1+N”小区治理新模式。
(二)健全“三事分流”服务机制,贴身服务更为精准。一是小事自办,对小区环境卫生、停车秩序、邻里矛盾等日常小事,首问负责到底,发现问题迅速解决。二是急事速办,对用水用电用气、就医看病住院、紧急求助求援等民生急事,第一时间回应诉求,第一时间联动解决。三是难事跟办,对涉及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整治等难点事项,积极协调职能部门、下沉干部等,跟踪推动解决。创立了支部书记“五个一”工作法,即走一趟、问一遍、查一圈、翻一番、访一批,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及时了解居民需求,实现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确认、第一时间反馈”等。
(三)成立“小区党群服务驿站”,解决问题更便捷。经过疫情期间小区封控的复合式闭环管理机制的摸索,桃源社区探索将支部建在小区,成立了小区党总支,建成“小区党群服务驿站”,驿站旨在就近服务居民,就地化解矛盾,常态化开展帮办代办服务,实现居民诉求就近办、马上办、及时办。在帮代购服务中,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的服务模式。每天安排物业人员值班,与社区网格员联动,就近帮助老人办理高龄津贴等服务事项。对于物业无法解决的事项,则由物业上报业委会,在“小区议事厅”集中议事解决,以党建引领小区微治理。桃源社区与交通小区业委会、交通厅老干支部、小区居民小组一起探索,将小区原有的老干活动室面向小区所有居民开放,打造“小区党群活动室”,配备翰墨香、健康小屋、棋乐融融、乐响乒乓、书香驿站等功能室。
(四)发掘邻里互助资源,内生服务更现成效。围绕制定邻里互助清单、组建邻里互助团队、实施邻里互助项目、完善邻里互助激励机制等方面,促进居民互助资源共享,引导居民自治的良性局面。2020年疫情期间,社区的六个小区全面封闭,管理和服务难度大,居民需求多,针对这一现状,社区发动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先后成立了特色志愿服务队和志愿突击队。在社区党委组织下,交通小区党总支、物业公司党支部、业委会党支部三方联动,扛起了自治、共治大旗。68岁的安宏,多才多艺。在疫情期间,他先后为100多名居民义务理发。72岁的居民任利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先后为社区提供了1000余张疫情期间的影像资料。73岁的老党员阮治川,每天在业主群里发布日记,记录社区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人民日报用“73岁老人抗疫日志稳人心”报道他的事迹。
(五)创新关爱帮扶机制,弱势群体更有保障。通过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分级分类关爱帮扶机制,对重点帮扶对象,由网格支部书记亲自负责,定期探望。其他的则由网格员、志愿者进行走访,将辖区内高龄、空巢、残疾、重症等群体都纳入了邻里守望结对帮扶的服务对象中。桃源社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全面推进“互联网+ 居家养老”新模式,开展“三助一护”服务,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居家贴身服务。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弥补空巢老人孤独寂寞而造成的精神空虚、渴望陪伴、日常照料缺失等问题,营造“家门口的养老院”,建立社区老者“健康守护屋”,发展居家互助式养老,全面推进医养结合。
【特点和效果】
桃源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共治相融合,搭建多元化平台,以社区、红色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社联动机制为载体,使社区管理成效显著:社区志愿队从9支增加到16支;注册社区社会组织由8个增加到13个;成规模的志愿活动由之前的31次到75次;申请到的公益项目资金由过去的2万元到现如今的25万元;居民投诉率不断下降、满意率不断上升。提升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深化拓展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完善了社区治理体系,以“内生式发展”培育“可持续生态圈”,把社区打造成居民的幸福家园。社区工作经验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支部书记“五个一”工作法被武汉市委组织部向全市进行推广,被半月谈、法治日报、学习强国、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交通小区红色业委会荣获“江岸区四星级红色业委会”,并作为示范点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江岸区委组织部授予桃源社区党委书记胡郡艳“名书记工作室”并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