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海安市共有238个村(居)、774个网格,专(兼)职网格员6074人,培育1515名“法律明白人”。2020年以来,海安市司法局结合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格”为单元,以“网”为依托,主动延伸普法触角,建立了以“法治需求征集研判”“法治服务多元供给”“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乡村创新实践”为内涵的网格普法四项机制,推动普法宣传从“心脏供血”向“神经末梢”延伸,以法治网格“微治理”催生法治乡村“善治理”,努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法治海安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任务措施】
(一)打好“精准仗”,让网格成为收集社情民意的“前哨站”。准确掌握群众诉求、民生需求,坚持以网格为枢纽,依托网格长和网格员收集汇总社情民意,实施集中分析研判,为实施网格普法提供导向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发挥网格员深入基层、掌握民情的优势,在网格管理服务一线了解群众需求。全市6074名网格员深入农家院户、居民楼宇精准采集群众法治需求共计1283条,让普法对象更具精准性、普法内容更有针对性。关注民生方向,注重从执法司法一线获取社会法律需求信息,全市各网格及时开展了扫黑除恶、民法典、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典型案例的宣传,累计开展“以案释法”活动136次,发布案例309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态势。聚焦目标指向,针对重点人、重点事、重点时段等汇总网格内的社情民意,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现实法律需求,明确网格不同类型的普法任务和服务重点,以网格“小稳定”催生社会“大平安”。
(二)打好“主动仗”,让网格成为法治服务供给的“中转站”。坚持以服务为根本,在落实服务举措,丰富法治供给上发力,推动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矛盾化解等资源向网格延伸,实现人员在格内聚集、服务在格内生根、法治在格内落实、平安在格内见效,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进网格。矛盾化解进网格,在人员聚集、矛盾问题易发、群众诉求较多的网格组织“开庭到网格”、“调解到网格”活动,让群众评、百姓议,通过“下放”疑难案件、有影响的矛盾纠纷到网格,达到宣讲一案、调解一起、教育一片的作用。法律服务进网格,引导村(居)法律顾问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纠纷调处,通过“法润民生群+巡回咨询会”的形式保证法律服务线上线下不断档。政法力量进网格,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政法部门力量,精选婚姻家庭类、财产保障类的宣讲主题、法治案例,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发挥不同主体作用,做到疑难问题集体会商、联动解决。
(三)打好“引导仗”,让网格成为法治理念浸润的“文化站”。始终将提升文明素质、增强法治意识作为网格治理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网格内文化渗透力强、群众参与度高、教育熏陶效果好的特点,组织开展网格内法治文化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法治精神。文化活动彰显引导力,将重要节假日法治文艺演出和“送戏下乡”“农民乐一天”等惠民普法活动相结合,西园法惠社、尚法文化剧社等社会组织送法治文艺演出进村居400多场次,主动将法治宣传送到群众手里心里。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员利用村头“大喇叭”、网格移动“小喇叭”不间断推送疫情防控相关法律知识,确保网格有声音、普法有内容。文艺作品提升影响力,加强群众性法治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网格员里文艺爱好者的力量,将法规政策和文艺作品有机结合,培育出“老吴有看法”、庭院法治汇等一系列群众性法治文化品牌。宣讲达人吴兴宝、调解能手倪庆余、普法志愿者卢义兰等乡土能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巧妙“植入”戏曲、说唱等文艺作品,融入“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社会参与形成凝聚力,凝聚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等热心普法的志愿者力量,充分调动普法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的网格朋友圈,变被动联系为主动服务,形成制度健全、发展有序、独具特色的普法链条。
(四)打好“升级仗”,让网格成为村居民主法治的“加油站”。始终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推动民主法治作为落脚点,依托网格延伸基层治理触角,以网格微治理涵养法治氛围,催生自治活力,实施道德感召,实现基层善治。凝聚自治合力,充分发挥“援法议事”的引导作用,网格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定期走进网格开展群众评议活动,29条合理意见建议被采纳上报,组织群众共同协商讨论,提出村规民约的修改建议,激发群众自治热情,使之内化为村(居)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营造法治氛围,放大村居“德法讲习所”阵地辐射效应,充分利用 “邻里乡吧”“ 小区微聊会”等活动阵地,布置普法读物30余种23万件,在党员活动日、村民会议活动过程中,邀请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等专业力量举办法律讲座,用群众语言讲法治故事,用身边事例说法律道理。涵养文明风尚,加强网格普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机结合,公开评选“网格好人”“网格德贤”3156人,选树崇德尚法、诚信友善、孝老爱亲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群众崇德尚法、依法办事。
【特点和效果】
一是普法内容更精准。网格普法坚持以法治需求为基点,不断优化普法资源配置,多渠道、多层次精准收集汇总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法治需求,实施集中分析研判,明确网格不同类型的普法任务和服务重点,实现普法服务供给与群众法治需求的无缝对接,将法律援助、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等法治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二是普法服务更及时。推行网格普法是适应新时代要求和群众新期待的创新性工作,依托现有网格划分,实现管到格,落到户,上下互动,信息互通,联管联治,共同普法。同时主动适应网格管理服务,把网格员培养打造成普法工作的信息收集员、工作协调员、法律宣讲员、民主法治建设员,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
三是普法效果更明显。方便、快捷、高效、精准是基层群众对网格化普法工作的最大感受。随着网格普法的深入开展,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表达利息诉求的方式、手段更加理性合法,有力地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法治海安建设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