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宜春市万载县“法律明白人”开启反诈“防火墙”

为大力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形成全民反诈的良好氛围,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2022年,万载县普法办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组织村(社区)干部、公安民警、“法律明白人”骨干、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400多名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出租房、沿街门面、商场、学校、医院等场所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坚决筑牢反诈“防火墙”。

队员们采用“线上案例转发+线下敲门行动”的宣传推广模式。一是在微信网格群、朋友圈积极推送近期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揭露网络刷单、网络购物、虚假中奖、网游装备、炒股暴富、冒充“公检法”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和作案手段,告知群众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二是开展入户宣传,以发放宣传单及现场讲解等方式,介绍“国家反诈中心”APP的用途及操作流程,现场指导群众注册安装,并开启预警拦截功能,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重点宣传内容】

1、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2、电信诈骗的特点

(1)犯人不会直接接触受害人,而是通过网络手段(如QQ、微信等)与受害人联系,诱导受害人进行转账。他们假借国家公关、公司、医院、朋友等名义,向受害人索要骗取钱财。

(2)作案目标广泛,侵害对象除地区集中外无其他特点,受害者包括各个社会阶层,受害面非常广。

(3)犯人通常团伙作案,将赃款快速分到多个账户内,有些作案团伙甚至在境外,因此破案难度极大。

(4)赃款流动快,受害人若未能及时发现被骗,则无法通过账户冻结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且更加难以找回。

3、电信诈骗的常用手段

(1)“公检法”等机关要求协助:冒充公检法机关,用犯法震慑受害人,骗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后,要求事主将资金转移到指定“安全账户”。

(2)“航空公司”提醒航班取消/改签:冒充航空公司,要求提供的姓名、航班等信息都是正确的,并要求事主转账支付手续费。

(3)亲友“出事”急需汇款:冒充亲友,用车祸等紧急事故“借钱”。

(4)中奖啦!手机号码被抽中:提示受害人中奖,向其索要手续费等费用。

(5)网络购物诈骗:犯人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微信、淘宝等店铺,一旦事主下单购买商品,便以各种理由要求其汇款,或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6)高薪招聘诈骗:犯人以每月高额的工资诱惑受害人,随后向其索要培训费、服装费等费用。

4、如何防范

(1)避免个人信息外泄,切勿相信“银行账户涉及犯罪”等谎言。

(2)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电话和短信。切勿轻易转账,不要相信网络刷单等暴利的赚钱方式,公安部门不会有转账或者设置密码等要求。

(3)接到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者不良信息,要主动向属地公安或电信监督部门举报。

5、如何追回被骗钱财

(1)立即到所属公安局报案,说明被骗的经过,提供犯人的手机号、银行卡号、支付宝账号等资料。

(2)快速到金融部门冻结账户,防止犯人将钱财转走。如果知道犯人账户冻结就更方便了,可以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或者在网上银行,输入账号后连续5次输错密码,便可以使账户冻结24小时,第二天继续该操作即可。

(3)在发现被骗后切勿想要与犯人私了,索要自己的财产,这样会打草惊蛇,使犯人有所警觉,更快地将钱财转账。

6、国家反诈中心App

国家反诈中心APP是由公安部推出的一款手机防骗软件,集资源整合、情报研判、侦查指挥为一体,在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手机收到涉嫌诈骗的电话、短信或者下载安装了涉嫌诈骗的App时,可以智能识别骗子身份并及时预警提示,极大降低受骗可能性。

同时,用户还能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对非法可疑的电信诈骗行为进行在线举报,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如果发现可疑的手机号、短信,赌博、钓鱼网站,诈骗APP等信息,用户可以在“我要举报”模块进行举报,后台会及时对可疑号码等进行封杀。

另外,国家反诈中心APP还会定期推送防诈文章,曝光最新诈骗案例,增强防骗意识,同时会根据不同年龄、职业等人群特点,测试被骗风险指数,防患于未然。

在涉及陌生账号转账时,还能验证对方的账号是否涉诈,包括支付账户、IP网址、QQ、微信等,及时避开资金被骗风险;可进行真实身份验证,在社交软件上交友、转账时,验证对方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对方冒充身份进行诈骗。

【活动特点和效果】

如今,万载县“法律明白人”群体持续活跃在平安法治实践的最前线,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截止2022年6月1日,已开展入户宣传11000余户,发放反诈宣传单16000多份,推广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软件13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