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南麓大别山,东临淠河水,位于五大水库中下游,西北与革命老区金寨县接壤,西南和霍山县相连,全镇人口8.6万,面积186平方公里,辖21个村,1个街道办事处,地形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独山镇是全国重点镇、中国首批特色小镇、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安徽省首批旅游小镇、安徽省美丽宜居小镇、安徽省首批红色旅游古镇、安徽省六安瓜片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省最佳旅游乡镇”“省第三批红色旅游乡镇”“省森林乡镇”“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环境优美乡镇”“六安市茶谷小镇”等荣誉称号。
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镇”,素有“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的美称,这里的红色历史遗迹保存完整,拥有包括独山革命法庭旧址在内的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的革命旧址群,是研究中共党史和共和国法治建设史以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党的十九大以来,独山镇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法治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镇法治文化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全面铺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独山革命法庭为中心,沿革命旧址群、街道、乐河公园建成了独山法治文化基地,形成了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和基层依法治理的特色经验。
【任务措施】
(一)任务:依托红色文化打造精品法治文化阵地
独山镇依托独山苏维埃革命法庭旧址,重点打造该镇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为镇经济发展平安稳定营造和谐法治氛围。
一是坚持多点宣传。深入挖掘“独山特色将军小镇”的法治文化内涵,推进法治文化与将军镇文化的有机融合。对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法律素质、促进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独山镇特色之一。
二是强化活动引领。以独山红色革命旧址等景点为载体,结合红色文化教育,广泛开展“江淮普法行”“法律六进”“普法宣传月”等普法宣传活动,全面推进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营造出法治文化氛围浓厚的红色将军镇。
三是聚焦创新创优。大力推动服务型创新型普法模式有效运行,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由单一普及法律知识向红色文化法治文化宣传相结合转变。创新普法宣传模式,广泛开展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法治创建活动,结合“互联网+”宣传红色法治文化,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措施:借力红色文化,打造精品法治文化阵地
法治文化基地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文化基地是传播法律知识的有效阵地。该镇在近几年先后投入40万元建设独山镇“四个一”普法阵地,游芳冲村法治广场;结合现有的红色文化景点,依托独山苏维埃政府旧址投资布展独山革命法庭,重点打造镇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1.法治文化街:在镇政府大门外街道——法庭——财政分局——邮政局这条街建成普法道旗一条街。具有“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美观显目”等显著特点,既美化环境,又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成为独山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法治文化广场:在镇西淠河现有沿岸广场,整个广场面积为12400平方米,法治文化广场建设遵循“法治、平安、和谐”的理念,利用设置普法标识牌、宣传栏等法治元素,在广场原有景观中注入大量的法治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法治元素与文化元素融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在群众开展娱乐、健身活动时展现法治理念,增强法治观念。
3.法治文化长廊:在镇法治文化公园现有宣传长廊基础上更新普法内容,增加法治案例,以案释法。内容包括宪法、形式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警句,让群众休息时也可以学法明理,同时美化、充实广场景观。
4.法治文化公园:打造乐水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新主题公园占地2万平方米,在规划设计上遵循“法治、平安、和谐”的理念,在不改变公园原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注入法治文化元素,以展牌、雕塑、石雕等设施供群众休闲娱乐时学法,把法治文化思想理念与现有的公园环境绿化、设施等相融合,赋予公园新的文化生命力。
5.布展独山革命法庭:独山革命法庭以其成立起早,架构全,保存好在全国司法系统独树一帜。独山镇着力打造这一特有的普法亮点,将法治宣传与红色景点相结合,让往来游人在参观中体会我镇法治的优良传承。通过展板、实物的形式,展现基层人民法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历时进程,为惩治犯罪、便民诉讼、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着力打造符合独山特色的法治文化名片。
为了继承传播红色法治文化,对外展示独山革命法庭历史,2016年3月,裕安区历时1年2个月,于2017年5月完成了革命法庭旧址布展工作。布展依据前厅图文介绍、后进实景重现的思路展开,法典造型的前言开篇,放置于前厅正中,与革命法庭大门正对,并书后记于其背面,书卷上卧置铜鼎配以燃耀跳动的火苗,突显独山革命法庭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寓意红色法治精神永续传承的内涵;六块展板分布于前厅四面,逐一详细介绍了革命法庭的诞生背景、历史地位、组织架构、办案流程、法律法规等内容;同时展示了裕安区法院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前继后的风范。后进通过实物展示,努力还原历史原貌,再现了革命法庭当时的工作场景。
【特点和效果】
1931年5月,六安县苏维埃革命法庭在麻埠成立,同年8月随迁至独山,故又称独山革命法庭。独山革命法庭,是六安县苏维埃政府的司法和执法机构,设立于鄂豫革命根据地形成初期,在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属于设立较早的革命法庭之一。独山革命法庭设有:申诉登记处、审判委员会、国家公诉处、执法管理处等内设机构,负责地方民事、刑事和治安案件的审判工作。革命法庭坚持党的领导及群众路线原则,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实行的人民陪审、公开审判、严禁刑讯逼供等制度,至今仍为我们所继承和发扬。独山革命法庭旧址,位于“中国第一将军镇”独山镇老街,其建成于清末民初,为一座三开两进的徽派建筑,简洁明净,风格古朴。虽不起眼,她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武器捍卫和现固红色政权、保护革命成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皖西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独山革命法庭存续期间,办理了大量的刑事、民事案件。根据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在《关于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工作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记载“惟苏维埃政府时,每天都有离婚的案件审判”,由此可见,革命法庭一经建立,即积极的开展婚姻家庭等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为妇女解放斗争提供司法支持。
革命法庭通过刑事、民事案件审判,有效的发挥了推行苏区法律、保卫红色政权,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等作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司法运行的缩影,为新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做了积极地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独山革命法庭旧址承载着一段光辉的红色法治历史和革命老区人民对六安悠久法治文化的传承,是我党早期探索实践依法治国理想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它所呈现出的绿色环保理念更是让后人为之赞叹。可以说,独山革命法庭旧址兼具“红色”“法治”和“绿色”等文化符号于一身,其所反映出来的红色文化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能够形成与皋陶文化的连接和呼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充分展示了该镇红色法治文化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裕安区独山镇依托红色法治文化基地共举办普法培训班40余班次,受训人数达5000余人次,举办各类红色法治文化知识竞赛16场次,参赛人数达800余人,印发红色法治普法宣传资料4万余份,书写和张贴红色法治文化普法标语1000余条,开展播放电教片进行红色法治普法宣传40余次,开展红色法治文化普法工作知识图片巡回展和上街法律咨询30余场次。提高了人们的法治观念,促进了社会稳定,推进了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也为创建“红色法治独山”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