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丰都县地处重庆地理中心,紧邻大都市、深处大三峡、背靠大武陵,是“融入主城、联动两群”的联结点,是主城都市区“溢出效应”的首要承接地。县域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街道),总人口85万,其中农村人口56万人。农村群众基数大,年龄结构不平衡,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治资源相对缺乏成为发挥“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效能的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丰都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县委决策部署,以提高市民法治素养为目标,围绕服务全县工作大局,重点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调解纠纷化解机制,全面建成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出法治在“三治融合”治理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任务措施】
(一)打造法治品牌,走好普法“精准棋”
传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大部分农村普法活动仍然局限于摆摊设点、发放传单,表面上宣传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大部分的宣传单、资料内容却枯燥晦涩,不能有效激发农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丰都县在充分调研了农村群众的普法需求后,创新推出普法新举措,以“四法”培育打造《“法”说身边事儿》普法品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写在纸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一是“看法”。借助新媒体超时空性的优势,联合全县执法、司法部门,将日常工作中办理的典型真实案例拍摄成2分钟左右普法短视频,通过案件还原、案件评析的方式普及法律法规,并根据各个案例的特点,增加拍摄脚本和后期剪辑的“笑”果,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随时轻松在线学法。目前,普法短视频在“丰都微发布”微信公众号、融媒体抖音号等新媒体累计播放30期,播放量达45万人次;二是“听法”,组织普法责任单位打造“‘法’说身边事儿”村村通广播栏目,邀请政法单位“一把手”亲自参与音频录制,现已制作完成5期涉及婚姻家庭、农田保护、法律援助、防骗反诈等内容的广播音频在全县337个村(社区)每日固定时间同步播放,将学法守法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三是“演法”,与文化公司合作,将民法典、反诈防骗等案例编写成《警察与骗子》、《社区律师忙又忙》等剧本,以“戏曲下乡文艺演出”、“月末故事会”活动为载体,到各村(社区)巡回演出44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同时让群众在娱乐中学法;四是“讲法”。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要求,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巡回法庭”等送法进乡村活动,通过院坝会、茶话会等形式以“身边人身边事”的以案释法宣讲方式替代单一条款解读,并注重加强对于违反村民自治法规、侵犯农民权益的国家工作人员典型案例曝光宣传。在讲法的过程中,穿插互动有奖答题、提问,精心定制宪法主题围裙、民法典主题雨伞、钥匙扣、毛巾等一系列普法产品,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宣讲效果显著提升。
(二)配强人才队伍,法治建设“派尖兵”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人才保障,丰都县充分运用专业力量开展普法,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法律带头人,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一是引入“技术股”。在全县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和有关部门中遴选50名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及各相关部门法学专业人才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组成“八五”普法宣讲团,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宣讲提供了智力支持;二是挖掘“潜力股”。2022年初,丰都县正式启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培育一批以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致富能手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运用乡音、方言、家常话宣讲政策法律、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对基层干部进行定期教育培训,提高其乡村治理水平、法律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成为农村普法“先锋”。到2022年底,全县每个村(社区)实现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2025年底,全县每个村(社区)实现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方便群众就近咨询“取经”;三是用足“绩优股”。大力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一村(社区)一顾问,参与普法宣传、人民调解、乡村振兴等工作,协助做好基层自治管理,定期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2021年以来,全县村(社区)法律顾问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812件次,代写法律文书469件次,参与纠纷调解328件次,协助处理信访129件次,开展涉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继承法、合同法等方面的法治宣传宣讲450次。推广应用“重庆村居法律顾问平台”,平台上线以来我县注册人数已近10000人,群众微信扫码即可实现与村(居)法律顾问面对面交流,功能的便捷和高效使之成为群众身边贴心的“法律管家”。
(三)加强法治服务,惠民利民“暖人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农村群众涉法涉诉问题逐渐增多,既有村民之间因琐事产生纠纷未及时得到化解的原因,又有其他方面的法律服务与法律需求缺位等问题。为此,丰都县不断加强基层法治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稳定和谐。一是人民调解充当“减压阀”。整合人民调解队伍,完善乡村调解网络,在涉及农村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农民工劳动争议等案件纠纷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调解组织的作用,努力践行“枫桥经验”,健全完善“诉调、警调、访调”对接机制和“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将基层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2021年以来,丰都县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75场,参训人民调解员2400余人次,乡镇级调委会和村(居)调委会共调解案件8640件;二是法律服务实现“零距离”。建成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安排27名律师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来电咨询,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公共法律服务“所有事”。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建成3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打造集民事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一线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建成覆盖全县337个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对接聘请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36名,有效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三是法律援助架起“连心桥”。简化法律援助工作流程,审查、指派时限从法定的7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再到目前所有援助案件申请当日审批、当日指派,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对援助事项紧急或老年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推行“零等待”,努力实现最佳服务效果。2021年以来,为农民及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1件,挽回或避免损失451.92万元,让法律援助与农村群众心连心,架起了连心桥。
【特点和效果】
法者,治之端也。在乡村“三治”体系中,自治和德治均需要法律保障。丰都县在建设法治乡村的过程中,一是尊重农村特点,突出一个“实”字。采取适合农民“口味”的方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渗透到千家万户;二是注重整合资源,突出一个“聚”字。积极搭建各类以案释法平台,整合、培育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实现普法责任单位之间资源互联互通;三是立足群众需求,突出一个“准”字。做细矛盾调解网格化,做实法律服务全域化,做深法援服务惠民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丰都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逐渐增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邻里关系、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出法治助推乡村治理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