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市江都区主动探索创新,激活“援法议事”潜能, 推动“援法议事”与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常态,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依法治理的成果 ,努力绘就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任务措施】
(一)坚持以人民为本,激活治理内生力。秉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保障实现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权利,推动实现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转变。一是与矛盾化解相结合,让民事民议。 扩大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覆盖面,从源头上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推行微单元微自治、微事务微治理的“两微融合”工作模式,立足社区自转,以“一户一档一箱一会”畅通自治“小循环”,积极搭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把群众关心的街头巷尾“小问题”作为协商议事主要内容。同时通过“睦邻协商恳谈会”“网格议事圆桌会”等形式,以“线上+线下”为载体促进民主议事协商。仙女镇玉带社区制定“2+4+5+X”议事工作法,成立7个协商界别小组,针对居民不同需求,全面推行“靶向议事”模式,实现“身边事现场议、家庭事上门议、特殊事网上议”,让自治真正落地、“靠船下篙、因事而宜”。二是与网格治理相结合,让民事民办。根据村(社区)的地域规模、人口结构、地域相邻、邻里相熟等原则,按照网格治理难易度将网格分为红色(难)、黄色(中)、绿色(易), 对村(社区)网格“分级定色”管理,打造“全科网格员”,随时随地察民情、帮民需、解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合法诉求。北苑社区遴选“法律明白人”,让“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治理的法治力量。云峰社区成立“和缘”社会工作站,推行“三社联动”服务模式,针对辖区困难群体实施“葵花暖心工程”项目。三是与党建品牌相结合,让民事民管。着眼提升基层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培育打造名优党建品牌。云峰社区以打造组织同心圆、行动同心圆 、共建同心圆为抓手,推进社区治理共驻共建、共治共享。北陵社区定制“共产党员家庭户”门牌,按家庭、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分“实践责任田”。商贸城社区为办好辖区1800户商户“贴心事”,架设电商直播网,建设“云上仓库”,成功创立扬州市首批直播电商示范基地,催生了一批“直播网红”“流量明星”,并被“学习强国”“中国江苏网”“扬州日报”等多家权威平台关注报道。
(二)坚持以法治为要,提升治理硬实力。着重在明确“谁来议”,解决好“议什么”,落实好“怎么议”等方面下功夫 ,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民事民议、法治保障的“援法议事”新模式。一是优化议事规则,拓宽议事渠道。把法治社会建设融入到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网格为治理单位,推动网格员融入“援法议事”运行机制,将村(居)民议事规则写进村规民约,并由各村(社区)法律顾问进行审核修改,确保议事规则合法合理。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矛盾纠纷等采用 “一事一议”,第一时间组织当事群众、司法所人员、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进行民主法治议事,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实现“集中议事”向“动态议事”转变、“关门议事”向“公开议事”转变。二是挖掘多方资源,充实议事队伍。充分发挥村(社区)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将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培养为“法律明白人”,强化法治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人民调解、矛盾纠纷调处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援法议事”活动,完善村(社区)议事规则,加强法律咨询论证,拓展民主协商渠道,确保村(社区)各类决策合法公正。三是优化载体平台,助力议事协商。在原有议事平台基础上增加法治元素,丰富“援法议事”平台。仙女镇玉带社区打造“一厅一馆一家五点”议事平台,东苑社区建设“全能型驿站”,北苑社区搭建“睦邻协商恳谈会”“网格议事圆桌会”两级会议平台,龙都社区提档升级“治理理事会”,全面打造社区“援法议事”阵地。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群、智惠江都等线上平台,宣传“援法议事”好经验、好做法,培养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以法治文化广场、街区、走廊等宣传阵地作为“援法议事”活动阵地,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援法议事”工作落地落实。
(三)坚持以德治为基,提升治理软实力。围绕“以德治为先导,推动规则养成”的理念,发挥德治的滋养、教化和支撑作用,努力构建良好道德生态以及和谐有序的基层治理基础。一是推进以文养德。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爱国教育、红色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推出“云上江都·红色故事汇”,创作“红色江都”VR全景地图及《百年·初心·印记》导览手册H5法治文化作品,扬州评话《永恒的信仰》入围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二是培育道德新风尚。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明德”带动“守礼”。梳理修订村规民约,将尊老爱幼、扶残助残、诚实守信等内容纳入其中,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美好生活·德法相伴”等主题活动,依托“道德讲堂”,在“以案说法”过程中强化道德引导,在培育群众道德法治信仰的同时,强化内心道德支撑。开展“勤廉文化进家庭”教育活动,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寻访“最美家庭”,推荐产生省、市“最美家庭”“五好家庭”26户,推动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三是注重选树典型。开展“江都好人”“文明单位”等评选活动,在讲好江都好人好事中传递榜样正能量。武坚镇花庄村获评“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16户家庭分别获得“美丽庭院”四星、五星级示范户。宜陵镇开展农村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活动,对全镇16个村(社区)1032户党员家庭实行“挂牌亮户”,该镇“一个党员挂牌户带动一排农家户,美化环境、发家致富”的先进做法,被“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主流媒体推广。
【特点和效果】
扬州市江都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基层治理的新要求,强化基层依法治理,推行“援法议事”,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为切入点,围绕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法律需求,定制法律服务菜单,通过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图书阅读等方式,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截至目前,全区13个乡镇已培育1191名“法律明白人”,成为示范带动群众学法的重要力量。
二是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创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6个,积极开展“援法议事”,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村(社区)事务民主决策程序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效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热线、实体三大平台作用,巩固提升“三治”融合发展质效,推动基层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三是道德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公约教育人、约束人作用,常态化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组织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明白人”、“三官一律等开展法治和道德宣讲,广泛宣传道德实践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循法而为、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