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津南区人民法院现设17个科室,即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一庭、民事审判二庭、民事审判三庭、行政庭、告申庭、执行局、葛沽法庭、小站法庭、双港法庭、八里台法庭、咸水沽法庭、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研究室、法警大队。2019年,在编干警182人,聘任制人员145人。
在津南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津南法院不断推进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依法治理创建工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依法治理创建活动走深走实,取得成效。
【任务措施】
(一)以上率下,统筹谋划,依法治理谋篇落实
津南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推进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切实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依法治理创建活动纳入日常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专门成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分解、明确普法责任。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底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坚持在“依法治区”、“市域治理”、“普法宣传品牌”、“创建家事审判亮点品牌”、“两个一站式”、“扫黑除恶”、“探索建立速裁高效机制”、“攻坚执行难”等重点工作上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形成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落实依法治理创建活动的合力。
(二)量体裁衣,多向并进,依法治理深入开展
津南法院注重完善“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现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精准普法治理,注重发挥人民法院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的作用。
一是对接政府,构建“府院联合”新局面。与辖区镇政府共同致力搭建互通有无的良性沟通座谈机制,适时反馈该辖区内涉诉案件情况,总结矛盾纠纷特点,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司法指引和决策依据,双方良性互动,共同构建平安辖区。定期开展领导干部旁听庭审活动,深化司法与行政互动机制,全面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
二是问需企业,打造“政企互动”新图景。人民法院走出案堂,组织法官走进企业交流座谈,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法律风险讲座,为企业改制、经营抉择、破产重组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引导企业把风险控制关口向前推移,运用司法服务效能助力市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是帮扶社区,描绘“官民一家”新画面。通过“法官入网格”、“干部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和安排,深入社区扎根群众,为人民群众解答普遍关心的日常法律问题,多种形式解民忧、顺民意、纾民困、暖民心。
四是法惠校园,开启“法官驻校”新探索。积极回应校园司法需求,将司法实践工作与全面深化依法治校相结合,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涉及的法律问题普法宣传。探索设立“法官校园工作站”,设置法官联络员,遇到问题随问随答,先后与南开大学法学院、南洋工业学校、永安里社区等单位实现普法共建,打造“平安校园”、“无讼校园”。
五是走进乡村,开启“助力振兴”新征程。注重乡村工作“抓源头、重审判、重宣传”,以“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点线面结合方式,全面融入乡村诉源治理工作当中,强化德法相济、理法融合,注重裁判文书说理,注重将法条与乡约民规相结合,深入贯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消解群众疑惑,稳定社会秩序。通过巡回审判、示范诉讼、法官讲座等形式全面推进法治乡村、无讼乡村建设。
【特点和效果】
一是多平台推广宣传,全面开花。通过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等媒体矩阵发布消息61733条,阅读点击量约1.2亿次。在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天津政法委“海河号”新媒体榜单中多次上榜,“一点号”多次荣登全国法院榜首,微博排名天津法院榜首,头条号排名全国前列,中政委两次推介运营经验。
二是创新新媒体产品样态。通过微电影、小视频、原创漫画、纪录片、新闻发布会、网络直播等宣传形式,创作众多作品。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多部纪实片,制作微电影《守护》被最高院和中央网信办评选为优秀作品奖;微电影《冬日暖阳》,斩获全国法院十佳微电影(执行单元)及最佳导演奖单项奖两项大奖。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微电影《五十九》,经最高人民法院官微发布后,迅速成为10万+爆款。作品《津南区人民法院走进直播间》荣获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记录》《说法60s》小视频专栏,《法官助理选拔记》荣获全国法院百优新媒体作品。
三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天津市首条民法典长廊,将普法宣传延伸到公共场所,切实推动民法典贯彻实施,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全面提高群众法治素养。
四是全面铺开巡回讲堂普法活动,完成9站、共计17场活动,受众2200余人,线上点赞互动4.3万余人,实现辖区高校、军营、法治阵地、社区、市场、商会、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特色行业全覆盖。